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率领民间队员出国获取标本
填补国人与火山近距离空白

北京“70后”情侣火山探险(人物聚焦)

蔡文清 纪 晨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12月15日   第 05 版)

  图为张昕宇、梁红看着探险标本感慨不已

  最近,网上一张照片获得很高的点击率:境外沸腾的火山岩浆池旁,34岁的北京人张昕宇自豪地举起写有“中国”二字的旗帜,摄影者是他的女友兼“战友”梁红。

  距岩浆池270米处采标本

  此前,张昕宇率中国首支民间火山探险队抵达位于南太平洋的瓦努阿图安布里姆岛考察。12月1日,他们冒着酸雨,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通过绳降成功进入温度高达1190摄氏度的马鲁姆火山口内,距离滚烫的岩浆池仅有270米,成为首位近距离与火山“亲密接触”的中国人。

  日前,刚刚回国的张昕宇、梁红来到中国地震局火山研究中心,送来带回国的火山标本。“我把‘佩雷之发’带回来了!”张昕宇手指玻璃容器中一团非常像头发的东西。

  “‘佩雷’是夏威夷火山女神,在夏威夷人眼里,火山爆发就是火山女神发怒了,火山口上炙热熔岩燃烧后飘起来的一根根黑色的细丝就像是女神的头发,因此叫‘佩雷之发’。”多次去夏威夷考察的火山研究中心潘波告诉记者。

  “这些‘佩雷之发’都是张昕宇从270米的深度处一根一根拣回来的,别看它们很细,但又脆又扎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被它们扎过,最长的本来有近半米,可惜一碰就断了。”梁红的手上至今还有“佩雷之发”扎进去的痕迹,因无法取出而成为永久的纪念。他们还带来了几十颗大小、颜色不同的火山熔岩标本,有的小如葡萄,有的大如鸭蛋,有的墨黑,有的呈红黄相间。

  把数据资料送给研究中心

  “大地在颤抖,岩浆在翻滚,‘佩雷之发’在飞,那种感觉太震撼太壮观了!”作为第一个近距离接近火山的国人,张昕宇带回的数据和个人感受是专家们最感兴趣的。

  火山口排气量多大、有几个喷口、如何测温、空气中的味道怎样、火山灰怎么落下等,张昕宇打开随身带来的电脑,边放视频边介绍。视频上,张昕宇身后不远处就是沸腾的火山口,犹如魔兽张着的血盆大口,火山卷起的熔岩像天女散花般飘落,一团团白汽从地下涌出,不断传来啪啪的爆炸声。此次探险过程团队都进行了全程拍摄,留下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我会把所有数据和视频都整理好,全部送给火山研究中心。”

  当地酋长为中国探险队送礼

  与探访马鲁姆和伊苏尔火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相比,张昕宇更津津乐道的是此行的收获,“当地人得知我们一行4人是来自中国的探险队时,都显出极其惊讶和赞赏的神情,他们从没看到亚洲人敢于探险火山,更没有想到来的竟然是‘中国人’。”

  在恶劣的台风面前,张昕宇高价聘请的当地向导临阵逃离,后来当他们探险完成胜利凯旋时,这位担任部落酋长的向导带领部落成员,为中国队员们表演盛装舞蹈,并郑重地将一大片海滩送给张昕宇。“那是我从没见过的只有火山岛上才特有的黑色海滩,走在上面很容易就抓到两尺多长的龙虾。”

  “在世界上,如此近距离接触活火山岩浆池的人屈指可数,而且他们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户外探险经验来完成这次火山探险,没有借用外界力量,尤其是国外探险家的指导帮助,因此他们确实非常了不起,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国地震局火山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霓表示。

  据了解,热爱探险的张昕宇、梁红是北京“70后”,曾在世界寒极奥伊米兰康成功露营、深入索马里、探究切尔诺贝利核爆遗迹……他们的愿望是通过探险型纪录片来证明“中国人,行!”

  (据《北京晚报》报道) 

  

丰县巧用垃圾建设生态农家(事件新闻)
新闻点击
上海农民歌舞剧
校园展风采
北京“70后”情侣火山探险(人物聚焦)
“中国式陪读”如何破解?(时事点评)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