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中国美术馆主展厅首次接纳抽象艺术展

“我只是轻轻画一条线”(聚焦)

本报记者 赵晓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12月14日   第 07 版)

  图为谭平在创作《+40m》。

  一根40米的白色细曲线横贯于中国美术馆圆形主厅的弧形墙面——作为首个进入中国美术馆主展厅的抽象艺术家展览《谭平个展:1 划》的主展品,《+40m》是一件令观众觉得“抽象之至”的作品。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系主任彭锋的眼中,“在被视为艺术殿堂的中国美术馆圆厅里只展一根线,这是一个多么有勇气的决定”。

  该作品的创作者、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认为,当代艺术一个很重要的创作方法就是要在现场。“我一次次去美术馆看,思考我到底要在那里做什么。最终,我选择不以非常隆重或经典的方式去做,而是将现场的空间与社会性、象征性糅合起来,让作品画一道线就结束了。”

  “沿着这条线走,就像走过人生一样”

  咔、咔……画面中,伴着静谧中爆出的清脆声音,一把圆口刻刀正“行走”在一块长长的木板上——在展览现场播放的一段视频,展现的正是谭平创作《+40m》的过程。“40米长的一条线,用了6个小时一气呵成。刻刀与木板接触的瞬间如同锋利的刀划开皮肤,深深地、慢慢地行走,不断深入这块黑色平面的内部。6个小时刻刀在木板上抑扬顿挫地行走,就像将我自己沉入生命的‘时刻’,所有的力量,所有的经历,对艺术的理解,包括我内心的挣扎,全部留在刀和木板磕绊的瞬间。”谭平这样形容这个过程。

  “简单!”这是不少观众看到这条线的第一反应。的确有理,创作者谭平坦言自己非常喜欢极简主义的绘画,特别希望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当大家期望是20张大画时,我恰恰只是轻轻画一条线。这条线像人的心脏跳动,如同心电图,有起伏有变化。观众要沿着这条线一直走,就像走过人生一样。”

  策展人朱青生认为,这条线不仅承载着作者的修养、知识、经验和生命意识,而且单纯却又丰富,把不可言说的状态充分地表达,同时又让每一位观者勾起各自心中无限的回响。“这根‘线’,分明是在对当代艺术进行一次全体的应对和实验。”

  “不是哪天突然想做抽象了”

  与《+40m》同时展出的,还包括谭平早期的作品。沿着作品的创作时间轴,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12年,作者表现语言的变化清晰可辨。

  在谭平的记忆中,“绘画”在他内心的萌芽,起源于做产科老师的母亲自己画“医用教学挂图”对他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谭平留学德国,他发现“原来抽象图像背后的东西才是重要的”。到了今天,谭平为观众呈现了一条40米的长“线”。

  “这是一点点变化的过程,不是哪天突然想做抽象了。它是从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开始变化,逐渐地摆脱束缚,寻找自由的这样一个过程。”谭平认为对抽象表达的掌控靠的是多年的积累。

  对这位在中国美术馆主展厅做抽象艺术展的艺术家,不少观众会问“如何理解抽象艺术”。谭平认为,抽象艺术不是一个画面看起来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是点、线、面、色彩或是笔触、材料完美组合的结果,而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感悟,对生命的认知,对艺术理解的具体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决定了抽象艺术的生命,真正的抽象艺术是最能直接表达自己个性的艺术。

  “人的内心和客观世界是同样大的,其区别只不过在于你是向外看,还是向内看。抽象艺术更多地就是向内看的一个东西,看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景象。”谭平说。

  罗马大学建筑学院当代美术史教授阿基莱·伯尼托·奥力瓦评价道,谭平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穿过了当代艺术探索的许多节点,进行了不停顿充满扩张性的创造。“他以艺术的全球观念,运用抽象艺术语言的链接,创造了东方、西方不同文化在人类感性与理性同一时空中的完美聚汇。”

如何影响我们(观察)
“我只是轻轻画一条线”(聚焦)
“联姻”的美好生活(风尚)
拾遗
文化遗产保护将进入公众传播时代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