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8月25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村民广场为和美乡村添彩

杨贵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5日   第 07 版)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长守村的“软广场”。
  朱小地建筑设计工作室供图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系统不可或缺,这是衡量一个村庄人居环境的重要标尺。村民广场作为乡村公共空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位置、规模、要素和形态,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村庄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折射着乡村活力和魅力,决定着外部要素流动入村的机遇。村民广场就像乡村“会客厅”,既是村庄“身份”的象征,也为和美乡村添彩。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推进,各地积极建设或更新村民广场,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广场不仅满足了村民健身娱乐、举办文化活动等需求,还促进了村民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如何有效开展村民广场设计?既需要对其有清晰认知,也需要找准设计路径。

  村民广场是村民日常生活的物质空间载体,也是和睦相处、文化传承、社区建设的精神文化家园。设计师当以宽广的视野,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深入了解村民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让村民广场既融入地方文脉、彰显乡土特色、激发文化活力,又能够满足当代人的使用需求,体现舒适性、时代感。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沙滩村,设计团队通过挖掘当地“柔川书院”等历史文化资源,提炼出“耕读致远”的鲜明文化主题,用以统领社戏广场等空间设计和营造,传承并彰显乡土文脉。建成后的社戏广场成为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场所,也被选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跨年晚会节目摄制地之一。

  拓展村民广场功能价值,有助于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村民广场在发挥服务村民生活功能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作为重要文化空间助推文旅产业的积极作用。以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长守村为例,村中原本道路相对狭窄,缺乏相应的公共空间,于是设计师提出在水塘上构建一张巨大的绳网编织结构的设想。建成后的“软广场”与周边道路衔接,扩展出一片新的公共空间,不仅为人们带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独特享受,更为文旅融合提供便利条件。在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和平镇进贤村,设计团队在“荷香塘”村民广场周边,通过改造利用传统建筑,因地制宜“植入”集市、酒坊、茶坊等多元功能,既赢得村民的喜爱,也让城里人乐意来体验和消费。由此可见,对村民广场的设计不能仅局限于广场本身,而应综合考量乡村资源和空间环境,通过广场激活周边空间,带动乡村发展。

  在坚持以系统思维考量村民广场设计的基础上,还要找准村民广场更新设计的路径。

  首先要因地制宜、选址合理、规模合适。不同的村民广场有不同的设计尺度。设计师应根据地理气候、地形地貌和建成环境条件,从整体优化村庄公共空间系统布局的高度统筹考虑村民广场选址,以合理利用村中公共空间规划广场为宜,避免占用耕地或宅基地,村民广场的建造规模也应与村庄大小相适宜。像在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高荡村的村民广场更新改造中,设计团队尊重原有传统村寨空间肌理,拆除广场周边不当建筑和设施,修复广场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并以广场为起点,通过设计步道系统等,让山下村寨和山顶之“坉”连接起来,实现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更新后的广场承载了更加多元的山村公共生活,并再次成为村民日常活动的中心。

  其次要主从搭配、适度围合、激活边界。一般而言,村民广场当以最能体现村庄文化主题的建筑或构筑为主角,辅之以休息廊亭等其他设施。同时,广场需要有达到一半以上的围合度,形成向心活动的氛围;还要有一个背景面,便于形成各类活动的舞台背景。围合广场的建筑应具有公共活动性质,或者是商业功能,以便于村民和游客驻留,激发场地边界的活力。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游溪镇的瑶客共生广场就是其中一例。它由园林式的风雨连廊围合成一个大院,以书屋、展厅、农特产品展销商店、儿童活动场等多功能要素构成一个公共空间。其围合广场展廊的光伏板顶兼具吸收太阳能和遮阳的功能,为村民提供了日常活动及节庆观演的遮阳空间。

  此外要重视组织交通、设施配套、日常管理。作为公共开放性空间,村民广场应设计多个进入通道,以便于日常使用和组织活动;应系统考虑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公共厕所、休闲廊椅、照明设施、分类垃圾箱、标志牌、引导牌等。在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琴泉村,村口牌楼与村委会小楼之间形成了纵向的广场空间。从村庄入口两侧展开的两道矮墙跌宕起伏,穿越整个广场,结合座椅、雨棚和原有的路边树木、长廊,营造出丰富的路边小广场,满足了人群户外活动的需求。另外,做好广场日常管理工作也不容忽视,它使得村庄“会客厅”始终呈现“体面”的状态。

  村民广场营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融合多要素、多功能加以系统化设计。同时,村民广场建设也要量力而行、因势利导,不搞大拆大建,防止徒有其表。提升村民广场设计建造水平,营造和美乡村、幸福家园,设计师们还需久久为功。

  (作者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