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好心湖边(随笔)

汪 泉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4日   第 20 版)

  车到好心湖边,湖水碧波荡漾,花开炽烈如火。花是杜鹃花,在这里很常见,四季常开不谢,广东省茂名市的很多高架桥边都有它们的笑脸。

  午后3点,站在好心湖北岸,深蓝、浅蓝、浅绿,从不同的角度看湖水,会看到不同的颜色。湖北岸有一座小山包,名字叫无名山。那是从1954年开始,人工堆起来的一座山。

  1953年,茂名来了一位科学家,听到当地人说,这里有一种石头可以当柴烧,可以点火做饭。这话勾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立即前往考察,果然有会燃烧的石头,学名叫油页岩,可以炼出石油。那时候,祖国建设正急需石油。于是,从次年开始,大批油田专家、技术人员拖家带口来到这里,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石油开采。石油源源不断输送到祖国建设的所需之处,废矿石、土渣却在原地缓缓堆积起来,堆成一座山包。此后,油田停止开采,这里留下一个两百多米深的废矿坑,成了城市垃圾的聚集地。

  因为环境变差了,没人愿意往这里来。三年前,茂名精心谋划,大胆设计了好心湖的建设方案。说干就干,将上游水库的水放下来,装满了这个两百多米深的矿坑,造出一个人间美景!于是有了这个好心湖。

  叫它好心湖,缘于它的形状略像一颗心,心尖尖指向海洋,心口就是那座山包。也许,大自然在这里设置矿带的时候,也是出于好心吧。如此说来,这个湖装的不仅仅是水,还是心,是好心,至少是三代茂名人的好心。当年,第一代茂名人来自天南地北,在这里挖下了深达两百多米的心形矿坑,将乌黑的石油献给贫穷的祖国。在石油开采完之后,第二代茂名人接受了这千疮百孔的土地,这是属于他们的土地,无论贫瘠还是富有,他们痴爱不弃。他们从这块土地上走向海洋,实现了致富奔小康。如今,国富民强,新一代茂名人要还这里一片绿水青山、风景如画,于是有了这绚丽多彩的心状碧湖。

  好心湖建成了,茂名的市民们看到眼前荡漾的碧水,想起了先辈们在这里战天斗地的火热场景,他们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全城市民发起捐款,拉来沃土,将英雄的杜鹃花引到茂名来,种在好心湖边。他们还在废土堆积的山包上种满高高的桉树。那些废弃的车间就矗立在不远处,像一个个老工人,看着这场景,不声不响。茂名人不舍得将这些车间全部拆除,因为这是历史,这里有先辈的身影,需要留存,不能消失。于是他们选择了改造,将这些废弃的车间改造成了茂名油田博物馆。

  新一代茂名人撸起袖子,不负前辈厚望,将这个昔日热火朝天的“战场”,梳理得清清爽爽,建设得如诗如画。眼下,好心湖边散步的人,休闲的人,三三两两,各得其乐。野营的帐篷,花花绿绿,散布在碧草如茵的绿地上。这里空气清新,再也没有了暗沉沉的雾霾;这里鸟语花香,年轻的恋人们幸福地徜徉在如画的美景中。从外地来的游人,知道不知道,这是几代奋斗者挥洒汗水的结果呢?正如那一串串杜鹃花,从异地移植而来,却将这里的热土精心装扮、将这里的激情重新点燃。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