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走过金口河

王雪珍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4日   第 20 版)

  五月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又来到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我是第三次来了,每一次来,走的路线都不一样。这一次,我们坐船进入金口河区的大峡谷,河水平缓,船尾拖起丝绸一般的水带。阳光照得每个人脸上都漾着光泽。

  面对这样的风景,所有人都站在甲板上,悠闲地吹着河面的风。靠悬崖的一侧,有一条新修的公路,依山傍水,宛若在画中穿行。公路上的人与船上的人高声打着招呼,其实都不知道对面是谁。我想起初到这条大峡谷时,还只能站在半山腰,听脚下大渡河咆哮而过。那时候想一窥河流全貌都不可能,只能隐约看到脚下的河流卷起千堆雪。

  时光之船行驶到今天,山还是那么高,但湍急、野性的河流变得温顺了,可以在水中行船,还可以依水行车。

  一座高悬的索桥在头上滑过,大凉山和小凉山被这座桥牵了起来。峡谷亘古,天堑通途,一步跨出的是千年的飞跃。已从峭壁云端搬到大峡谷旁居住的山民们,无法想象历史的变化就在眼前发生。如今脚下平坦,出门就是大道。缺盐少油了,只需一转身就可买到。坐在自家门前,眼光所及,是大路绵延,是鲜花盛开。

  随便与他们中的哪一个闲聊,问及曾经的山中岁月,他都会说,那山高啊,那路难啊,进城买包盐,就要走一天。最早过河是在大渡河的峭壁之上打入一根绳索,他们攀着绳索过河,要十万个小心。曾有一个女学生在河这边读书,来回都从河上拉绳而过,遇到恶劣天气不敢回去,只能在这边山野找地方休息。

  后来,这些成了往事。铁路修来了,公路修好了,道路给山里的人们带来生活的巨变。

  弃船登岸,我们来到位于高山下的铁道兵博物馆,正遇到十几个老兵来探访。穿行在高山里如龙行一样的铁路,正是他们青春时的战场。那个奋斗的岁月里,他们有好几个战友永远留在山里了,把生命献给了苍茫的群山。听讲解也好,自己看也好,都能感受到群山的轰响。一支优秀的铁道兵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奇峰耸立、深涧密布的大山中,铁路横跨大渡河,穿过大小凉山。滑坡、危岩、落石、泥石流、粉砂,时时威胁着官兵们的生命安全,但枕木还是一寸一寸往前推进。

  沿着盘山公路去往山顶,浓雾、冷杉、悬崖,是这里带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到达山顶时,空气湿得能拧出水来。山顶有两块写有“蓑衣岭”和“蓝缕开疆”的石碑,仿佛在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那是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打通后方重要战略通道,整个乐山倾财倾力,先后有二十四万人参加乐西公路建设。因为时间紧迫加上气候恶劣,有三万多人为修筑这条路失去了生命。如今,常常还有人来到这里,在英雄的墓碑前放上一束束菊花,纪念所有筑路人的牺牲与付出。

  随着流水的方向,我们要走出这个峡谷了。我知道,筑路人的精神,会与这些大山一起,永远地矗立在这里。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