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四川省宜宾市农科院研究员赵德明——

潜心育种三十七载(追梦路上)

本报记者 王永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9日   第 07 版)

  赵德明(右)和同事们查看田间管理情况。
  兰 锋摄(人民视觉)

  雨水淅淅沥沥,秧苗长得正旺。在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大观科研基地,水稻研究所研究员赵德明和同事张杰走进田间,商量稻谷种植的事。“今年雨水不少,要特别注意做好田间管理,还要为下个月的人工授粉做好准备。”赵德明说。

  1987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到宜宾从事水稻育种研究,赵德明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7年。水稻育种常要顶着烈日到田间人工授粉。地处长江上游的宜宾每年7、8月最热,那时也是授粉的关键时节。

  每天一大早到田间,为稻穗修剪颖壳,“等到快中午,水稻花一开,就得抢抓授粉时机。”赵德明说,在气温高达39摄氏度的天气里,科研人员常常衣服湿了一遍又一遍。

  “水稻良种育种周期长,需要反复试验筛选。”赵德明说,每年都要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秧苗,循环往复。至少选育8代以上,历时4年左右,才能选育成功一个新品种。

  宜宾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有科研人员12人,赵德明已经59岁,是其中年纪最大的。“所里也有20多岁的小伙子,未来在他们身上。”赵德明说。

  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努力,宜宾市农科院近年来选育经审定的水稻新品种40多个,其中经国家审定通过的12个。“宜香优2115”“宜香4245”等新品种的推广面积居全国前列。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