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织金洞观景(杂记)

傅立勇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7日   第 20 版)

  远在广州教书的文友老檀退休了,想来贵州逛逛,让我推荐好去处。我掰着手指,把多彩贵州的山水林田村寨介绍了一通,他不吭声。许久,他才说:“咋不邀请我去你们那里看看‘洞’呢?”

  我瞬间明悟。老檀所说的“洞”,便是位于毕节市东部的织金洞,它并非名不见经传,其头顶上的“世界地质公园”“岩溶博物馆”等光环,足够炫目了。真难怪我木然,我去参观这个洞,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当时浮光掠影。这回老檀来了,他大学里读的是地质专业,我可得跟着他再好好走一遭!

  与织金当地的文友小刘会合后,我们匆忙赶往洞口。

  廊道两旁,古树苍虬、怪石嶙峋,间或还有人为培塑的各式盆景。老檀不时停下脚步,把长焦镜头摇来晃去,“咔嚓”不停,想把一切都打包带回去。我在意的却是道路两旁的摩崖石刻。其间,文学评论家冯牧的题词尤为独到:“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嬛胜地瑶池境,始信天宫在人间。”著名诗人艾青惜字如金,一句“大自然的大奇迹”,蕴藏着多少引而未发的炽爱啊!

  洞口形如斜势的天坑,足有半个篮球场般大小,凌空的洞额上是启功先生题写的“织金洞”三个大字,有周边虬曲挂在皴裂岩石上的灌木相衬,尤显苍劲古朴。老檀伫立洞口导览图前,口中念念有词:这可是时间和水的杰作啊!

  一进洞内,往下一瞧,有朦胧的水汽从洞底飘出来,顿感寒意袭身,不由得赶紧把外衣扣上。顺着湿滑的台阶进入洞口,与憨态可掬的“双狮迎宾”岩体见过面后,我们循着时直时曲、时宽时窄、时上时下,如藤蔓般的步道往幽深处走去。

  踏过一段阶坎,转过几道曲径,迎面而来的,是大厅接小厅,厅厅有奇观。方此之时,才惊连嶂竞起、危崖特立;一个转折,又讶怪兽凌空、玉瀑飞花。见了一个又一个石柱、石墙、石幔、石笋、石树、卷曲石、壁流石……可惜的是,我们无法目睹它的生成过程,只能望石兴叹,折服于大自然的神工。

  来到琵琶宫,老檀惊奇地指着洞壁上方的石头说:“那就是九奇之一的‘倒挂琵琶’吧?”循声望去,“琵琶”由顶部的石盾、中部的钟乳石和下部的石笋相连而成,造型逼真,琴弦分明,仿佛有清亮古朴的音籁隔空传来。老檀不停地按快门,时不时念叨“我来晚了”“真的来晚了”。

  在整个行程中,停留时间最长的,那一定是广寒宫了。在其长四百余米、宽百余米、高七十余米的宫殿内,汇集了三件令人叫绝的“镇洞之宝”。其一是“霸王盔”,其二是“灵芝山”,而最奇的,要数“银雨树”,被地质专家称为“球宝”。它犹如象牙雕刻的玲珑塔,从白色玉盘中脱颖而出。据说“银雨树”形成约有十五万年,早期是洞顶滴水形成一个个滴盘,滴盘重叠,成为塔状石笋;后来滴水又缓慢流淌,将其溶蚀分割成松球状石笋;最后,顶部的水又使叶片生成加快,便形成花瓣状石笋。有成语“水滴石穿”,说的是水有溶石成孔的力量,而在织金洞恰好相反,叫“滴水生石”。这其中,不知道存储着什么神奇密码!

  一晃过去两个小时,我和老檀都有些疲惫,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可周围安放的座椅已无虚席。小刘笑道:再辛苦一下,前面还有美景等着我们呢。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