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折蕨菜

单小花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7日   第 20 版)

  前两天,我接到二姐的电话。她告诉我约三嫂把车开上,一起去野外折蕨菜,我便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二姐带路,三嫂开车,我们怀着愉悦的心情出发了。二姐说:“我去年栽过树的地方是黑土地,有很多蕨菜,吃着真香啊。我小时候还去那里要过馍馍。时间过得真快啊,一晃我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

  车缓缓前行,在蜿蜒的山路上穿梭,经过商店,路过学校,爬梁跨沟,拐进一条山沟里。三嫂说:“下车吧!咱们就把车停这里。”

  山上的露水大得像刚刚下过雨,湿漉漉的,脚踏上去,露水打湿了鞋帮子。山风掠过,清凉凉的,幸亏我穿得厚。

  在山脚下转了半天,不见蕨菜的影子,我有点失望,抱怨二姐:“你还说这里的蕨菜很多,怎么连一株也看不见?没把握的事就别忽悠人嘛。”二姐连忙解释:“可能还没找对地方。”面前是一片密密麻麻的黑刺林,二姐一头钻了进去,我们便跟着她走。

  第一次穿越黑刺林,我和三嫂没经验,一不小心就被黑刺挂住了衣服。走着走着,二姐和我们拉开了距离,她的身影渐渐被黑刺林湮没。我有点害怕,大声地呼喊:“二姐,你在哪呢?”“我在前面呢,你们拨开黑刺,慢慢上来,这里有蕨菜呢!”二姐声音拉得长长的。

  一听有蕨菜,我和三嫂猫着腰,拨开一棵又一棵的黑刺,循着二姐声音的方向走去。终于寻到一条羊肠小道。我俩迈上去,隐隐约约看见有七八个人正弯着腰,面朝土地,一手拿着塑料袋,另一只手在地上一下一下地抓着什么。“你看,这就是蕨菜。”三嫂抓住一株蕨菜给我看。我吃过蕨菜,但折蕨菜还是人生头一回。我一直以为蕨菜很常见,实际上,只有山大沟深的黑土地上才有,而且是东一苗西一苗的,想要找到它,得花些功夫。

  “蕨菜先长出来的长,吃起来有点老;后长出来的短,吃起来鲜嫩。开花的蕨菜不要折,其他的都可以。”三嫂叮嘱我。我也有样学样,弯腰低头,目视地面搜寻了半天。猛一看,一株蕨菜直立在地上,它羽状的绿叶蓬勃向上,顶端呈三叉状,“仰视”着天空。我蹲在地上,端详着蕨菜的样子,两个手指头一捏一拽,折下了这株蕨菜。

  又向前迈了几步,有三四株蕨菜稀稀拉拉散布在草堆中。我揽过杂草,迅速折了那几株,可是动作太快,连草带土拔了出来。三嫂见状,哈哈大笑。我眼拙手笨,折的蕨菜还没有三嫂的一半多。

  我们继续向二姐的方向撵去。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爬上山头才知道,原来折蕨菜的人真不少,男女老少,背背篼的,挎篮子的。山路上停了长长一排不同颜色的小汽车、摩托车、电动车。一个折蕨菜的女人说,在火石寨,吃蕨菜就像吃家常便饭,顿顿吃也就腻了。她来折蕨菜,不图好玩,主要是拿到集市去卖,每年能卖一万多块钱呢。

  在宁夏,折蕨菜是个辛苦的活计,和收粮食一样,弯腰、低头、挪步……时间一长,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一想到它营养价值高、卖价好,我们就又铆起了劲儿。过去,蕨菜是药,救了不少人的命;现在,蕨菜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也为大家提供了采摘的野趣。蕨菜是个宝,它年年生长,一茬又一茬。感恩大自然的无私馈赠,让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多滋味。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