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应急管理部救灾和物资保障司——

坚持政治统领 筑牢战斗堡垒(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标兵单位)

本报记者 李林蔚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6日   第 06 版)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应急管理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救灾和物资保障司(以下简称“救灾司”)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当日值班人员迅速联系灾区基层灾害信息员了解震情灾情。

  0时17分,有关同志随即赶到国家应急指挥总部参与应急处置应对;

  0时45分,经紧急对接,沟通了解物资需求,及时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司局做好调拨中央救灾物资准备;

  1时21分,召开救灾司工作会议,宣布成立灾情组、物资组、救灾组三个工作组,明确任务分工,作出具体部署……

  灾情就是命令,危难方显担当。救灾司承担着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日常工作,中央救灾款物的管理、分配、监督使用,以及自然灾害灾情核查、损失评估、救灾捐赠和拟订应急物资储备需求计划,组织协调重要应急物资储备、调运、紧急配送等任务。

  去年以来,在应急管理部统筹部署下,救灾司积极履职尽责,及时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19次,协调财政部门紧急下拨生活救助方向中央救灾资金81.1亿元,会同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调拨中央救灾物资79.6万件,均在30分钟内完成物资调拨审批手续,首批物资最快6小时运抵灾区,跨省份调运24小时运抵灾区,实现了中央救灾物资快速高效的“半日达、当日达、隔日达”,为有力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救灾救助工作,事关灾区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要把党中央的关心关怀及时送到广大受灾群众手中,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化理论武装、强化使命担当,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救灾司党支部书记、司长陈胜说。

  救灾司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组织全司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持续用力,在筑牢战斗堡垒上持续用力。

  讲政治是具体的,要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救灾司推动印发《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十四五”应急物资保障规划》等7份政策文件,打造科学完备的救灾和物资保障制度体系;推动修订完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健全救灾资金快速预拨机制,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安置和救助;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布局方面,根据东部地区台风、洪涝等灾害形势以及西部地区地震风险等,统筹谋划、系统研究,推动中央救灾物资向地市级前置储备,增强地区应对灾害风险能力。

  “救灾司40岁以下党员占比将近70%,我们抓牢青年干部这一重点,教育引导青年干部拧紧思想的‘总开关’,练就担当的‘铁肩膀’。”救灾司党支部纪检委员、副司长来红州说。

  深入实施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通过司领导辅导讲授、青年干部轮流领学、定期集中研读、与兄弟司局联学等,推动理论学习制度化、常态化;打造青年论坛品牌,青年干部登上论坛汇报学习成果,交流学习体会;动员青年干部利用春节假期等时间节点,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国情社情调研,形成一批高质量调研报告……

  学中干,干中学。救灾司党支部研究制定《关于党员干部紧急到岗及深入一线参与处置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几点要求》《关于加强和改进“七下八上”期间救灾工作有关要求》,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服务在一线、战斗在一线、建功在一线。

  去年8月初,在黑龙江尚志市、五常市,参与一线救灾;去年9月上中旬,赴吉林舒兰市、榆树市,调研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和受灾群众过渡期安置工作;去年11月下旬、今年1月上旬,赴陕西、四川、山西、内蒙古等地,调研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工作情况……这是救灾司一名年轻党员的一线轨迹。

  2023年,救灾司先后派出20余个工作组赶赴灾区、深入一线,实地查看灾情,面对面开展救助政策宣讲和现场培训,指导各地累计转移安置受灾群众300余万人次。

  聚焦受灾群众所需所盼,救灾司及时总结梳理救灾物资保障工作经验,多次组织党员干部赴灾区实地了解群众需求,并开展中央救灾物资选型调研,将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结合特殊群体需要,有针对性增加儿童款防寒服、多用途家庭照明设备、新型取暖炉储备,并通过社会储备协同增加暖宝、应急自热食品等,不断提升中央救灾物资保障质量,用心用情解决好受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