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江苏苏州文物保护志愿者谢勤国志愿服务时长超2000小时——

用心寻找古城的历史记忆(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本报记者 姚雪青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6日   第 06 版)

  谢勤国在记录文物信息。
  钱 霞摄

  年轻时的谢勤国。
  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谢勤国,1946年8月生,江苏苏州人。1977年,他发现苏州名胜虎丘塔倾斜趋势加剧并立即上报主管部门,促成了虎丘塔在上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大修。47年来,他坚守古城保护一线,累计编纂、创作志书及文史书籍约250万字。他参与公益讲座120余场,获得“中国好人”“江苏好人”等荣誉称号。

 

  走进谢勤国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书柜,里面塞满了各种收集来的苏州文史资料。记者采访时,每每说到有关古城的某个话题,他便立即从柜中抽出一本书来印证。采访结束,他拿出的书籍已摞起高高的一摞……

  退休前,谢勤国是一名绿化工,但让他更为自豪的身份,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志愿者队的“001”号成员。

  “苏州古城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今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文物古迹,灿若星河。”谢勤国介绍,苏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守护古城,既是自己的一份责任,更是光荣的使命。

  “笔杆子”——

  编纂创作约250万字,记录古城历史

  上世纪70年代,谢勤国被分配到苏州市园林系统从事绿化养护工作。1977年7月的一天,谢勤国在塔园给花浇水时,无意间发现苏州名胜虎丘塔东北角的墙体有大块水泥脱落。“不好!”他和同事立即作出判断:这是空鼓引起的,说明塔身的重心改变,倾斜程度有加剧的趋势。

  虎丘塔有1000多年的历史,早在修建之时就发现存在倾斜问题。1956年,虎丘塔曾进行过第一次大修。这一次发现问题后,谢勤国和同事第一时间上报主管部门,并以单位名义提交了相关报告。“通过检测人员的专业测量,虎丘塔塔尖与中垂线的距离增加了6厘米。”谢勤国至今仍记得很清楚。随即,苏州成立了修塔工程指挥部,在上世纪80年代完成了对虎丘塔的第二次大修。

  这件事后,谢勤国开始更加关注古城文保工作。

  1986年,苏州组织编撰市志,园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谢勤国所在的北塔公园也要编志,单位负责同志想到了谢勤国——文笔好、又喜欢历史,于是推荐他来执笔编志。

  任务要在半年内完成,但因为没有任何现成资料,谢勤国就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大海捞针”。尤其是在图书馆的古籍部,他每天早上等图书馆开门,晚上待到馆员下班催他才走。

  每当看到关键内容,他就仔细分析,添加标点、通顺语言;发现时间、人名对不上的,他就反复核对,写下长长的注释;没有文字记录的,他一次次登门拜访历史专家,又一家家采访周边居民,四处寻找可能的线索……“在漫长历史中总会有记录的空白。填补空白的事情总要有人做,我尽可能地搜集资料、编写方志,以后的人就不用从头开始了。”谢勤国说。

  终于,谢勤国精心编撰的9万余字《北塔园林小志》顺利完成。此后,很多部门都来请他帮助编志,谢勤国也开启了用“笔杆子”记录古城历史的生涯。截至目前,他主笔或参与编撰的《北塔园林小志》《北塔报恩寺志稿》《平江区绿化志》等书籍相继问世,累计约250万字。

  “铁脚板”——

  参与文物普查,守护古城遗存

  2006年,退休后的谢勤国不愿意放弃热爱的文保事业,总想着找机会继续贡献力量。恰在此时,为配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苏州组织起一支120余人的古城保护志愿者队伍。谢勤国立即报了名,参与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2011年,谢勤国得知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再次招募文物保护志愿者,他又前去参加。这次招募不仅对志愿者的年龄和学历提出要求,还组织了统一的考试。因为有着丰富的经验,谢勤国顺利通过了考试。当年65岁的他成了志愿者队编号“001”的成员。“既然是‘001’号,就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谢勤国说。

  2013年,谢勤国和队友们迎来了“三普”后的首次复查。他们每天奔走5公里以上,上午到达复查点位,对道路、门牌、房屋特征等拍照存档,同时测量尺寸、详细记录相关数据,下午回到办公室整理资料、填写表格。经过100多天的努力,大家圆满完成了对古城1800多处文物登录点的复查。

  “文物保护工作中最难的是拾遗补缺。”例如确定“某宅”究竟是王宅还是李宅,谢勤国有自己的“秘籍”:一是仔细查看分布在房屋四角的界牌,有的写着姓氏,有的只有堂名,但也能从中找到暗含的线索——三槐堂姓王、四知堂姓杨、宝树堂姓谢等;二是通过“头脑大数据”,将看似不相干的信息串连起来。有一回,他发现迎晓里16号清代古建墙角石块上写着“顾界”,联想到顾震涛在《吴门表隐》里说“门口有条尚堂弄”,推断该古建很可能是顾震涛故居,为文物保护打开了新思路。

  2022年4月,姑苏区文物紫线划定项目正式启动,这是谢勤国最新参与的志愿服务。“文物紫线和建筑红线相对,随着城市更新发展,两者出现矛盾难以避免,志愿者的工作就是将‘红线跨过紫线’的情况及时上报。”谢勤国说。

  截至目前,谢勤国志愿服务时长累计2000小时以上。这位“001”号志愿者,怀揣守护文化遗产的情怀,用“铁脚板”丈量着苏州古城。

  “金嗓子”——

  参与公益讲座,传播古城文化

  “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吴门才子唐伯虎的故事。”上午9点,在苏州市老年大学,苏州历史与文化课准时开讲。谢勤国翻开“独门考证”的资料,讲起一段历史故事:青年唐寅考上举人后,本该青云直上的人生却遇到一场科考舞弊冤案,仕途受到了影响、生活也急转直下;他并不气馁,踏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新旅程,最终成为“江南第一才子”。

  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谢勤国说,之所以讲这个故事,不仅想要倡导乐观的人生态度,更是想通过史料让大家全方位了解历史人物。

  后半节课上,谢勤国继续“揭秘”:“其实在桃花坞历史文化街区上,唐寅故居已经修葺一新,旁边建有纪念祠堂,希望大家去看一看这些古建,触摸真实的历史……”

  从2018年起,谢勤国应苏州市老年大学邀请,系统讲授苏州历史与文化,每周给学员上课。精彩有趣的内容,吸引了大学生、周边居民,甚至老年大学工作人员来“蹭课”。

  除了笔耕不辍和奔走勘察,谢勤国还担起了宣传员的职责,用“金嗓子”传播古城文化。2017年开始,谢勤国受邀开设“空中课堂”,讲述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每次讲课1.5小时,一年讲了23场。为了留存资料和便于传播,他把讲课内容整理成《苏州城的脚步》一书,并配发150多张苏州古建老宅照片,顺利出版。该书连续5年在“江苏书展”热销。

  近年来,谢勤国累计参加了120余场公益讲座及授课,讲义超过37万字,听众3万多人次。“观众‘点题’,我来‘讲题’。”谢勤国说,许多看起来临场发挥的内容,其实早就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苏州人,应该身体力行,把古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谢勤国说,这是他一生不变的追求。

 

  ■记者手记

  考证细节  赓续文脉

  250万字的撰稿量,是个什么概念?

  哪怕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也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更难得的是,谢勤国并非文物研究科班出身。但他凭着对守护古城、保护文物的初心与热爱,跨进了专业的“门槛”,甚至在某些领域搜集资料之翔实,连图书馆馆员、历史学教授都感到敬佩。

  采访中最让人触动的是,谢勤国一笔一笔写下的文字其实远超250万字——它们中的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刊印。这些写在发黄纸张上的手稿,标注着各种颜色的修改符号,一遍一遍不断完善后,在老年大学继续发挥作用。谢勤国说:“将历史细节考证清楚、写下来,赓续历史文脉,这是包括我在内每一位文保人的努力方向。”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