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拓宽科普人才职称通道(纵横)

许君强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4日   第 05 版)

  如今,上海市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技传播”方向职称评审,不再以论文或专著作为硬性要求,在副高级职称评审中,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主流媒体发表新兴产业或前沿科技相关科普文章也可作为评审指标。据报道,近期多名颇有影响力的自由科普人获评首批上海市科技传播高级职称。

  科普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很多科普工作者把比较难懂的科学知识讲得妙趣横生、深入浅出,让科学知识更加通俗易懂,受到很多人喜爱,促进了科学知识传播。然而,由于科普职称评价体系不健全,科普工作者特别是自由科普人面临的缺乏职业认同、上升渠道狭窄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普事业发展。

  上海开设科技传播中高级职称评审通道,并面向科技传播市场,以科技传播职称认定方式挖掘市场化的科普领军人物,有助于激发科普人才创造活力,打造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助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构建大科普格局。

  不只是上海,越来越多地方打通科普人才发展梗阻,向拥有一技之长的科普人才敞开怀抱。比如,陕西省近日印发通知,提出在陕西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中增设科学技术普及专业,设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在该省相关机构和社会团体中专职从事科普管理、科普研究、科普创作、传播推广、校外科技辅导和其他科普实践的人员,以及专业从事上述科普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均可申报。这些创新举措,对于增强科普人才获得感,提高科普人才质量和科普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科普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继续用好职称评价“指挥棒”,把从事科普工作的“千军万马”调动起来,激励更多爱科普、做科普的人才发挥才能,全社会创新创造潜能必将进一步释放,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培厚土壤、夯实根基。

  (摘编自《河北日报》,原题为《打通科普人才职称通道激活科普活力》)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