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文化馆增添更多生活范(新语)

李汶泽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3日   第 13 版)

  “午间半小时”“四点半课堂”“市民夜校”……如今,走进遍布城乡的文化馆,人们可能遇到一堂文化讲座,也可能参与一场读书分享会,还可能接受艺术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吸引着人们走进场馆、获取新知。文化的和风细雨,已经悄然融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馆也因此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座座面向基层、面向公众的文化馆,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正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增加开放时间、拓宽服务半径,文化馆转型升级的背后,首先是服务理念的迭代更新。不少文化馆打破过去“早上开门、晚上关门”的做法,尝试延时开放、错时开放,为不同时间段进馆的公众提供更多选择。在服务形式上,文化馆更是玩出“新花样”——送活动到企业,提供点单式服务;打造移动文化车厢,让文化氛围随处拉满……这些新举措让文化服务更加贴心、更接地气,文化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每一名来客,成为公众的文化新空间。

  紧贴公众需求、扩容自身功能,文化馆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有针对性、人情味。从经典阅读到声乐教学、从舞蹈训练到手工艺制作,为满足大众的多元文化需求,文化馆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市民夜校,既为年轻人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也架起交流分享的桥梁;在针对学龄儿童开设的“四点半课堂”,孩子们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也能提升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各地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顺应数字潮流,拓展美育资源,文化馆高质量发展正当时。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文化馆构建数字化平台,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全新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无论是高清的艺术作品展示,还是沉浸式的虚拟展览体验,都让人能够随时随地感受文化魅力。与此同时,文化馆还通过建设乡村文化中心、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等方式,将优质文化资源送到乡村居民身边,实现文化资源共享。

  知识无止境。文化馆的“加时加料”,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也让艺术的馨香弥漫城乡。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