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超越极限 问学九天

陈 冬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3日   第 20 版)

  经常有人问我,做好“航天员”这门学问,到底有多难?

  难在要接受严苛挑选和超常训练,要在知识、技能、体质、心理方方面面脱颖而出。

  平常人们坐过山车,承受2倍人体重量,就会感到不适,而航天员的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要承受人体自重更多倍的重量,不到一分钟的训练,就让人感觉耗尽了全身气力;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中,航天员还要经受72小时睡眠剥夺,在7平方米小房间内完成各种测试,接受与世隔绝、任务繁重、困倦疲乏的挑战。这是对身体的磨炼和考验。

  要成为合格的航天员,还要有善学的本领和苦学的定力。入队2年时间,我铆足劲儿通过了8大类58个专业课程的所有考试。进入空间站时代,任务系统更庞大,设备更先进,实验更复杂,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环控生保一个系统就由上百个零件组成,每一条支路都要搞清楚。舱外服就是一个小型飞行器,复杂程度可想而知,那就一个部件一个部件过……知识保障安全,学习带来信心。

  做一名航天员,更要有超强的韧性和毅力。加入航天员大队后的几年里,很多航天员离开航天城的次数屈指可数,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单调的生活,接受繁重的训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名航天员都有实现飞天梦的机会,在一年又一年训练考验中,在一次次准备出征中,有的航天员达到了最高服役年限,以微小差距与太空梦想擦肩而过……

  航天员再强也是人,是人就总有极限,是什么支撑他们超越极限、问学九天?

  是飞天梦想。2016年,我第一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当神舟十一号抛下整流罩,地球的温柔蓝照进我的眼睛里时,多少次梦中出现的画面真实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指令长景海鹏在旁边问我:“爽不爽?”我从令人震撼的宇宙美景中回过神儿来,不自觉地提高了声量:“爽!”38岁的我终于不再需要仰头看天,也不再需要通过想象去编织宇宙。这一刻,我感到追梦路上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是精神传承。“神十一”飞天前,我们航天员乘组来到长眠着700多位航天英烈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1958年,10万工程兵部队和刚从朝鲜战场回国的部分志愿军将士征尘未洗,来到大漠戈壁深处建设我国第一个导弹武器试验靶场。随后,大批科技人员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把汗水和热血洒在茫茫戈壁,仅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就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伟大奇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在这里,我见证着一代代航天人的血脉传承,内心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中国航天员将时刻准备接受祖国的挑选,执行更为艰巨的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新时代的飞天梦想,向空间站、向月球、向宇宙更高更深更远的地方不断起航!

  (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