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1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凝视时光 望见文明(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许丹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5日   第 05 版)

  重现历史、赓续文脉、启迪当代,是考古人的使命。2021年4月的一天,我们在发掘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时有重大发现。在那一天的日记里,我激动地记录下这一刻:“下午在象牙之下新清理出来一件铜器,象牙腐烂后覆盖铜器,与铜器贴合紧密。经过进一步清理,确认这件铜器是一件小型的跪坐人像。”

  简单的记述,难以还原当时的兴奋。还记得,我当时全身趴在悬空的考古工作平台上,一点一点把铜器挖出来。为了洞悉铜器更清晰的面目,我又在实验室夜以继日地清理了它两个月。小方脸,鼻梁高隆,嘴角微抿,眉眼深沉,颧骨突出,双腿肌肉紧绷,脚踝凸起,前脚掌紧紧抓地,关节纹清晰可见……每一个细节,无不显示出极高的铸造工艺与审美水平。细细端详,感触颇深。这是我在三星堆发现的第一个青铜人像。正是这种跨越时光的凝视,让我得以望见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自2020年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以来,大量青铜器、玉器、金器等精美绝伦的文物出土,展示了古蜀人在冶金、雕刻、彩绘等方面的高超技艺,蕴藏着中华文明传承不息的基因密码。铜尊、铜罍、铜瓿等青铜器,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玉琮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有领玉璧、玉璋、玉戈等玉器,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神树、顶尊跪坐人像以及大量龙形象器物,揭示出三星堆遗址的先民与国内其他地区人群在精神信仰方面相似。随着出土文物越来越多,历史的时光之门逐渐敞开,稀世珍宝华光流转,并昭示着:三星堆不是一个孤立的文明,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着密切的文化联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与文明相伴相依,文化基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令人赞叹,更令人自豪。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三星堆也不例外,它是一个开放的文明。例如,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与巴蜀文化中常见的金面具相似,顶尊跪坐人像与西南夷文化中常见的木雕人像相似,表明三星堆遗址所代表的古蜀文明在后世不断传承和发展;三星堆出土的丝绸痕迹,填补了西南地区夏商时期丝绸实物出土的空白,也表明古蜀人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兼容并包、融汇创新,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上印刻着多元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痕迹,成为独特而迷人的历史见证。

  神秘的三星堆,在历史时光中留下了草蛇灰线。期待三星堆考古挖掘“持续上新”,为公众带来更多新知,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更多实证。

  (作者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本报记者宋豪新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