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7月21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我用一生爱中国”(序与跋)

谭 楷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21日   第 19 版)

  《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谭楷著;天地出版社出版。

  北京的金秋,是最美的季节,也是丰收的季节。

  2019年9月29日早晨,一辆迎宾车从北京外国语大学缓缓驶出,穿过挂满了五星红旗的条条大街。那遍布十字路口的造型新颖的花坛、花环或花柱,花团锦簇,让人目不暇接。北京城以空前的美丽盛装,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大喜日子。

  104岁的伊莎白·柯鲁克老奶奶端坐在车上,宁静而安详。她身穿深红色中式对襟上衣,一头银发,丝丝不乱。她将前往人民大会堂,接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颁发的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友谊勋章”。

  车窗外闪过熟悉的街景。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向世界宣告成立时,伊莎白和她的丈夫大卫·柯鲁克应邀登上观礼台。她亲眼看见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万众欢呼声中冉冉升起。

  70年来,伊莎白怎么也没有想到过,会在104岁时获得如此殊荣!

  在人民大会堂,在热烈喜庆的乐曲声中,伊莎白走到主席台中间,和习近平主席握手,接受了习近平主席亲手给她佩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颁奖词指出,伊莎白是“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作出杰出贡献”。

  颁奖词之外,是伊莎白的特殊经历:1915年,她生于中国成都。6岁那年,她跟着父母从加拿大回到中国,那一年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之后的近百年,伊莎白亲历了中国的每一次历史巨变。她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她始终与中国人民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是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忠诚朋友。

  二儿子柯马凯说:“我替老妈打开了精美的礼盒。手抚着金光闪闪的‘友谊勋章’,她十分难过。前些日子,她就说过,她的那些老朋友——献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友人,如果他们还活着,那该多好啊!他们都应该荣获这样一枚勋章。”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他们,让全世界知道了红军,知道了长征,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

  与伊莎白相爱同行几十年的柯鲁克,是一位坚定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是他引导伊莎白走上了最有价值的人生之路。而影响柯鲁克一生的是两个人:埃德加·斯诺和诺尔曼·白求恩。

  那是1940年柯鲁克与伊莎白在成都华西坝相恋时,柯鲁克告诉伊莎白的:他1937年在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场上负伤,住进了白求恩所在的医院。最初,他对坏脾气的白求恩印象并不好。后来,柯鲁克才真正认识了白求恩——白求恩开着救护车,冒着炮火,去前线抢救伤员。他的车就是流动的血库,哪里的伤员在流血,他就让护士给那里的伤员输血。一次,他连续救活了12名身负重伤、急需输血的伤员。柯鲁克目睹了护士疾呼血液不够时,白求恩把衣袖一挽,斩钉截铁地说:“快,抽我的血!”

  柯鲁克说:“白求恩‘抽我的血’的那一声大吼,让我震惊。我真正认识了他,看清楚了他。他是一位伟大的战士,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优秀共产党人!”从此,柯鲁克与白求恩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柯鲁克讲述的白求恩的故事,使伊莎白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白求恩的鲜活形象,一生铭刻于柯鲁克夫妇心中。在中国革命与建设需要的时候,柯鲁克夫妇所作的贡献,不正是白求恩那一声惊天动地大吼的历史回声吗?

  这枚金光闪闪的“友谊勋章”,在伊莎白心中的分量太重了。

  它属于伊莎白,也属于为新中国奋斗的那一代国际友人!

  (此文为《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序言,本版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