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态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5)

人民日报 2023年06月07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增殖放流,如何让鱼儿回归江海?(把自然讲给你听)

姜 伟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07日   第 14 版)

  增殖放流,即以人工方式向自然水域投放水生生物,以期促进水生生物种群资源恢复,改善水生态环境。增殖放流的物种既有经济物种,也有珍稀濒危物种

  

  6月6日,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长薄鳅等8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在四川宜宾被放归,超过112万尾鱼儿被放归,其中有71万多尾长江鲟。这是我国最大规模的长江鲟放流活动。

  增殖放流,即以人工方式向自然水域投放水生生物,以期促进水生生物种群资源恢复,改善水生态环境。增殖放流的物种既有经济物种,也有珍稀濒危物种。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增殖放流坚持生态优先,兼顾效益,逐步加大珍稀濒危和地方特有水生生物种群放流比重,同时在适宜区域继续增殖放流经济物种,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比如,中华鲟是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物种,但当前中华鲟野生个体数量稀少,多年来中华鲟研究所累计放流550万尾,有效补充了种群数量,此外还对长江鲟、胭脂鱼、圆口铜鱼等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开展针对性保护,累计放流1000多万尾。

  增殖放流不是一放了之。首先要明确“放什么”,科学确定物种,切实发挥增殖放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的作用;其次要明确“在哪放”,不同区域河湖水系、生态环境、水生生物资源状况不同,增殖放流应因地制宜。放流点适宜选择在大江大湖、资源衰退严重的水域等,还要统筹考虑上下游、干支流的情况,防止出现重复放流。此外,放流点可建设为科普点、观光点,挖掘增殖放流的多元功能,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护水护鱼的良好氛围。

  鱼儿回归江海,生活得如何?增殖放流之后,效果评估也不可少。就中华鲟来说,监测放流后的生存状况,对保护并恢复种群至关重要。目前,研究人员采用分子遗传标记、芯片标记、体外标记、声呐标记、荧光标记、卫星标记6种标记技术实施效果评估。声呐标记是把超声波发射器植入中华鲟体表或体内,实现对鱼群的遥测。有的中华鲟佩戴了弹出式卫星标记,当到达预设时间后,装置脱离鱼身,浮出水面,通过卫星传输游动轨迹信息,可观测鱼群的海洋分布范围等。

  开展增殖放流,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任重道远。让我们齐心守护,让更多鱼儿畅游江海。

  (作者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本报记者王浩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