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5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艺术扮靓乡村美好生活(金台随笔)

崔 妍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23日   第 05 版)

  将艺术融入乡村生活,以艺术引领文化建设,将更好助益乡村文化“活”起来、村民精神“富”起来

  

  在乡村,艺术的能量有多大?四川省平昌县双城村是经典油画《父亲》的诞生地,当地借助《父亲》这一艺术名片的影响力,盘活优质生态、传统村落等多种资源,把村落打造成了乡村旅游集散地,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双城村的故事,彰显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

  艺术是对美的表达,能点亮美好生活。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将失修已久的老宅改造为白墙黛瓦的杭派民居,修缮后的房屋连缀成一幅江南水墨画,曾经“空心”的村庄再获人气;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上围村,曾经垃圾堆积如山、污水流入河道,如今陈旧的墙面成为“画纸”,废弃的房屋成为展厅,人们在浓郁的艺术气息中尽享恬静的村居生活;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中心村,将美学范式引入“厕所革命”,让改建后的厕所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将艺术之力注入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也为人们铺展更多“向往的生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艺术是一条润泽心灵、涵养乡风的河流。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兴义村,墙绘师刘志诚用一幅幅精美的墙绘,带领村民们感受美、传播美。村民们慢慢对美有了更多追求与向往,不少孩子也想学画画,艺术和梦想的种子开始在他们心底萌芽。让艺术浸润乡土,更多改变就会发生。如今,举办乡村艺术节,让乡亲们拥有别开生面的美学体验;打造儿童艺术工坊,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接受美学教育;“晒村歌”“办村晚”,激活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获得感……艺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触角不断延伸,实践愈发丰富。将艺术融入乡村生活,以艺术引领文化建设,将更好助益乡村文化“活”起来、村民精神“富”起来。

  艺术也是一把“金钥匙”,能激活潜在的增长点,为乡村经济“解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山西省左权县泽城村,颇具地方风貌的老树石头、保护完好的古村风貌,就被艺术“相中”,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丰厚资源。左权县把泽城、桐峪、老井3个片区,用艺术元素加以改造,打造写生基地,吸引众多师生、艺术家寄情山水、纵情创作。建起写生驿站、举办艺术画展、发展村落研学……丰富的业态带动了文旅消费,也拉动了当地就业,让村民们吃上了“山水饭”。“古村入画、发展开花”的生动实践,让我们看到,将艺术融入乡村生活,能助力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能拓宽村民的增收路、乡村的振兴路。

  从艺术创作提升人居环境,到艺术活动丰富文化选择,再到“艺术+”创新业态、带来发展机遇,新时代的乡村被艺术装点得更加美丽。推动乡村振兴,人们也对艺术寄予着更高期待。如何在艺术改造中更好留住乡愁?如何促进不同艺术形态与乡村产业有机融合?如何更好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立足长远、系统规划,需要因地制宜、探索经验,更需要汇聚力量、推动共建,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蓄得更足。

  随着各具特色的艺术实践在田间地头深入开展,艺术将不断拓展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期待艺术滋养更多地方的百姓,扮靓乡村美好生活。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