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携勇气希望,奔向浩瀚宇宙。4月12日,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在俄罗斯上映。它是俄罗斯近20年来首次在国际载人航天日、俄罗斯宇航节之际推出的中国电影,引发当地观众热烈反响。今年1月,这部影片已实现国内与海外多地同步上映,并一度跻身北美周票房前十。
近年来,以《流浪地球》等影片为代表,中国科幻电影涌现出一批高品质佳作,不仅在国内取得优秀口碑与可观票房,还在海外市场收获积极反响。不少国外影迷的目光正逐渐从“中国武侠”转向“中国科幻”,他们借此进一步了解到中国人对宇宙的认知、对未来的想象,以及对人与科技关系的思考,也看到了在科幻电影这一源于西方的电影类型中独特的中国表达。
彰显中国文化内核与科技实力
中国科幻文艺走过百年发展历程。20世纪前期,科幻小说曾长期作为启蒙事业的一部分,承担着普及科学、传播知识的责任,助推了中国科幻文艺的发展。电影技术日渐普及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中国电影人创作出《六十年后上海滩》《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等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电影。20世纪80年代起,又有《错位》《合成人》《大气层消失》等别具一格的科幻电影问世。21世纪以来,《长江七号》《未来警察》等带有科幻元素的影片陆续登陆院线。这些以科幻为主题或带有科幻元素的作品,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启蒙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科技水平取得长足进步,中国科幻文艺愈加释放出令人瞩目的文化想象力与创造力。
科幻电影“走出去”,优质的、凸显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是基础,科技实力和原创氛围是关键。当代中国科幻电影人在创作过程中,自觉聘请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作顾问,广泛融汇来自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学科资源和创意灵感,严谨展示基于科学理论与科幻设定的科技造物。科技的硬核,让科幻电影有了耐得住推敲的内在逻辑和富有说服力的细节设计。
主创者娴熟运用电影视听语言,善于在作品中营造壮美感和崇高感,以艺术且美的方式展现现代科学的宏观视野或中国重大科技成果,带领观众在宇宙视域下观照人类命运共同体,激发情感共鸣。比如,在影片《独行月球》中,主人公独孤月与袋鼠在名为“广寒宫”的月球轨道空间站做最后的告别。“广寒宫”这个名字虽古已有之,在此处则取自中国玉兔号月球车在月面上开展巡视探测的区域名称,以此致敬中国探月工程。可以说,科学探索、审美追求与思想情怀的融合,大大提升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文化内涵,这种融合的普适性进而增强了作品的国际传播力。
中国科幻电影的价值表达凝聚着中国文化内核。比如,《流浪地球2》没有将主人公塑造为“以一己之力逆天改命”的孤胆英雄,而是与众人休戚与共、患难相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引发诸多观众强烈共鸣的“三百勇士引爆月球”的情节,正是从古至今为中国人所崇尚的集体英雄主义情怀的外化。再比如,面对人类社会遭遇的共同危机,《流浪地球》系列给出“带着地球去流浪”的答案。这不仅让影片充盈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更体现出中国人血脉中的故土情怀与“面朝星辰大海”的开疆拓土之间达成的动态平衡。
在世界科幻电影史上,表现跨物种的情感联结,比如人与外星生命等建立感情,可谓经典主题。当代中国科幻电影善于创造性转化中外文艺作品构思。在《独行月球》中,独孤月与同样被遗忘在月球上的一只袋鼠结为伙伴。为了让太阳能月球车获得能源供给,他与袋鼠结伴一路向西追赶太阳。这个段落既化用了科幻作家杰弗里·兰德斯小说《追赶太阳》的情节,又致敬了《山海经》中“夸父逐日”的神话。在全片最为浪漫的画面中,我们看到袋鼠拉着车在月球表面奔驰,随后飞跃陨石坑,留下一个以地球为背景的壮丽剪影。这一段也让许多“科幻迷”联想到科幻电影《E.T.外星人》的经典片段。东方的细腻温情,交织着对全球“科幻迷”熟悉主题的巧妙变奏,为中国科幻影片增色许多。
打造更加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
中国科幻电影稳步出海,成熟的产业生态是支撑。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科幻文艺的探索与发展,为中国科幻电影培育了市场。中国电影制作日臻精良,更为中国科幻大片的问世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流浪地球》系列的出现具有了可能。
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成熟的、经得起观众挑剔的制作水准,是作品能否成功“走出去”的硬指标。《流浪地球》制片团队向国外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借鉴运作经验,因地制宜建立起工业流水线式的分工协作体系与标准化流程管理机制,从而顺利完成这一规模庞大、技术密集程度高的系列影片。首部《流浪地球》拍摄完成后,主创团队就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成立电影工业化实验室。在《流浪地球2》拍摄过程中,实验室成员专门记下各环节的不足,“错处集”打印后足足有50厘米厚。中国当代科幻电影人追求的目标已经从“制作出精美的单一镜头”转向“有流程、有管理地制作出几千个不错的镜头”,以期建立起日趋完善的中国科幻电影工业体系。
《独行月球》也达到了较高的工业水准。为模拟真实的月面粉尘,摄制组将200吨石头磨成沙子铺设在摄影棚,并在6000平方米的影棚内全实景搭建了一座月球基地。全片近2000个特效镜头中,难度最高的当数袋鼠角色的制作。视效团队使用了2500台分布式并行集群计算系统的算力来解决近景别、高精度的袋鼠形象渲染问题,打造出毛发量多达5000万根的栩栩如生的袋鼠形象。这一数字生物角色的制作精度、仿真度和艺术感都达到当前国际一流水准。
在高水平制作水准之外,成熟电影工业体系下的主流商业电影还具有类型叠加、类型复合的特性。如果说《流浪地球》是科幻片与灾难片的复合,《独行月球》就是在科幻、灾难类型之上,又叠加了“开心麻花”团队招牌式的喜剧类型。巧妙叠加两种或多种影片类型,也能够助推电影收获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当前,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之路仍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提升之处。比如,道具模型储备的规模扩充与形态拓展,道具与置景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对艺术电影的创造性吸纳,科幻知识产权的跨媒介开发与价值放大,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机制的建设,以及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联动发展,等等。在前行道路上,中国科幻电影人仍需广泛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学习先进技术,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幻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幻电影的价值内核与艺术表达,深深扎根于我们脚下的土地,传承着中国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中国科幻电影的水准提升与跨国传播,有赖于融合互鉴下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建设的整体发展。相信中国科幻电影、科幻文艺将不断绽放生机与活力,向世界讲述更加丰富、更为动听的中国故事。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