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4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寻找“山果”

徐元锋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03日   第 20 版)

  元谋县渔洗村风景。
  中共元谋县委宣传部供图

  江边小学课间一幕。
  王小莉摄

  村民展示丰收的牛油果。
  易念清摄

  江边乡龙街渡大桥。
  张 昆摄

  车子在金沙江边的群山中穿行,山势雄壮巍峨,之字形的公路展线层层叠叠,崖壁是亘古风化的沉积岩,干枯的荒草在视野里疯长,偶遇一两株高大俊朗的木棉,小灯笼似的花朵,反倒增添了山谷的寂静。越往上走,树木越多起来,有些山头郁郁成林。远处江水一线,山风猎猎,吹来春天的气息。

  很早以前,我读过一篇写川滇边界深山故事的散文,题目叫《山果》。“山果”是文章主人公的名字,一个14岁的小姑娘。那个故事发生在14年前,彼时的云南不仅金沙江沿岸,众多大山的褶皱里都掩藏着贫困。而“山果”格外令人心疼:她背着满满一篓核桃的瘦弱身影,她妈妈的病情,她追着火车的呼喊,每次读来都让人眼窝发热。近些年来,云南大山深处的变化让人振奋,寻访“山果”成了我的一个心愿。今年,“山果”该是28岁了,时光如金沙江水滔滔流逝,“山果”和那片山里的人们,怎么样了?

  不过我也清楚,找到“山果”本人几乎无望——连绿皮车停留2分钟的“沙窝站”,现实中也查而未有。但在那时候,“山果”的形象基本真实,一个“山果”折射出一群山里孩子的命运。行走云南山区多年,我也见过类似的“山果”,无论是张桂梅老师所在的丽江滇西北,还是怒江边的高黎贡山上,还有许多偏远的村寨,孩子们都和这个时代一起变迁成长。即使找不到现实中的“山果”,也能于走访中了却一桩心愿。

  这便是我从昆明奔赴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的因由,况且我还是个记者。

  一

  《山果》作者黄兴蓉老人回忆,2009年她从北京去元谋探亲,在金沙江边的沙窝车站,偶遇挤上车卖核桃的“山果”,那趟火车是6161次绿皮车。6161次列车是从攀枝花到昆明的“慢火车”,全程约6小时45分钟,中间经过元谋站。如今从昆明到攀枝花,坐动车两个半小时就够了,车经过新的元谋西站。因乌东德水电站蓄水淹没部分线路,攀枝花到元谋段的“慢火车”已于2020年停运。但从昆明到元谋西还有绿皮“慢火车”,车次改为7466次,全程约4个半小时。

  我放弃动车,改乘早上6点半发车的7466次去元谋,既为了感受曾经的“慢火车”,又为了领略老成昆铁路线的沧桑雄奇。赶到昆明站时天还未亮,站前广场附近几个卖早点的小摊挑着电灯,锅里的煮玉米、茶叶蛋冒着热气。我在小餐馆吃了碗面条,匆匆上了车。

  7466次列车是G25型号的,6节车厢带空调,白色座椅套洗得干干净净,厕所里也没有异味,一节车厢还不到10个乘客,舒适到让人讶异——印象中曾经“脏乱差”的绿皮车呢?列车长杨兆祥肤色黝黑,语气和善,54岁的他干了38年铁路,跑过几条“扶贫慢车”,拿手的是给坐车的老乡介绍务工信息。老杨和我聊起“山果”,说当年在车上卖山货的确实多,如今早已没了。“山里的路越修越好,大家谋生法子也多了。你看坐慢车的都少了,东西卖给谁?”老杨的眼神飘向窗外。

  从攀枝花到昆明,老成昆铁路经过的地方多是山区,当年还多是深度贫困之地。铁路大动脉连接起无数毛细血管般的羊肠小道,接引群众走出大山。如今弯弯曲曲的山路已经硬化拓宽,跑起了小汽车;铁路边的土坯房人家,要么搬迁,要么换成水泥房,10多年来的变迁都在老杨眼里。“编织袋少了,拉杆箱多了,看我们‘大盖帽’的眼神都变了”,他笑起来。

  当年车上的几个“稳定商贩”大家都记得,却想不起有个叫“山果”的姑娘。一路穿山越岭,我在车上也没遇见10多岁的少年,虽然那天是周日。老杨说得在理:“这么大的孩子正读初中,哪个不在学校?”

  二

  “山果”出现在沙窝站。虽然这站并不存在,但金沙江边的红江站和向阳乘降所附近,有个法窝村。“附近”是从地图上看,法窝属于元谋县江边乡中村村委会,深藏在山肚子里,属于全县最偏僻、最困难的村。当年“山果”用“很难懂的话”和黄兴蓉交流,作者会不会把村名记成站名?其实那一路的小站,好多名字都是民族语谐音翻译的,停靠两三分钟想记住也不易。对于这个想法,江边乡的董奎书记挺赞同,说那就去法窝!

  说时容易去时难。在大山里兜兜转转一个多小时,从山脚下的江边乡集镇爬升到山顶,再百转千回才来到山坳里的法窝村。这一路几乎荒无人烟:金沙江干热河谷寸草难生,蒸发量是降雨量的四五倍,强烈的焚风效应让这里水贵如油;雨季一般集中在5月到11月,绿色亦是稀疏浅淡,看上去像荒山野岭。眼下已是春天,山顶的棠梨花一树树雪白,簇簇戟叶酸模染红了山坡,遍地茅草等待着一场雨返青,时而撞见的黑山羊如同野物……

  法窝是个小山村,5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村民基本打工外迁,只剩下不到30人,49岁的村民小组组长最年轻。法窝这么偏的地方也已通了水泥路,中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建伟告诉我,小时候走小路到红江车站得四五个小时,不过“山果”即使背着一篓核桃,也用不了一天一夜,而且法窝从来没有核桃,倒是准备种牛油果。

  先不管有没有“山果”,我要去村里最困难的人家看一看。杨建伟领我来到杞自成家——67岁的杞自成,女儿出嫁,老伴去世,领着个30岁的智障儿生活。老杞家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脱贫攻坚中维修加固过,院里收拾得很干净。憨厚的杞自成搓着手说,他和儿子享受低保,每月有800元的保洁公益岗补助,村里正给他家申请五保户,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牛油果是怎么回事?原来,这片山里有500亩牛油果基地,就在附近的面前村小组。我一听来了兴趣,经营者浙江台州人孔庆波开皮卡车来接我们。通往面前村的路正在浇灌水泥,孔庆波对此百感交集:这条路我5年里开废了20多个轮胎。在人迹罕至的大山里种牛油果,孔庆波看中的是这里的气候:干热河谷地带牛油果不爱得根腐病,昼夜温差大,果子甜度刚刚好,“我们考察了几个省才选中这里,只要有水,荒山秃岭也是金山银山!”

  法窝村没核桃,不可能是“山果”家,但更远的卡莫村有,那里是元谋县最高峰。日头偏西,我们直奔卡莫而去。拜村里4300多亩烤烟所赐,卡莫村1457人,外出务工只有200多人。村里368户人家,曾有169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整村脱贫后,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1万多元。村民黄兴强比“山果”大8岁,经历相似:他初中没毕业就出去闯,没少去红江车站卖黄梨、大豆,再换大米吃。“现在核桃卖不上价,不过2010年那会儿价格倒是高,至少十几块钱一公斤”,黄兴强挺内行:“当时赶着骡子去,一趟要走五六个小时,如今翻山越岭的苦跟女儿说起来,她完全无感。” 黄兴强的女儿今年正好14岁,与10多年前的“山果”年龄相仿,正在江边中学读初二,老爸每周开车接送。卡莫村现在有10多个适龄读初中的女孩,无一辍学。

  山风吹凉村委会的小院,几名村干部反复回忆,卡莫村没找出“山果”。“虽是10多年前,穿补丁盖补丁的衣服,这里尚不至于,再说也早不吃红薯饼子了”,卡莫村村支书李康宝说。

  三

  为了获得“山果”的更多消息,也为了看看如今“小山果”们的生活,我来到江边中学。学校里那些14岁左右的青少年,对“山果”的经历颇有隔膜感。1980年出生的语文老师蔡兴凤回忆起和姐姐一起去红江车站卖甘蔗的经历,孩子们睁大了眼睛听着——这些坐过绿皮车的孩子,也对“火车集市”记忆模糊了。

  老成昆铁路从攀枝花的师庄站进入云南元谋,一路沿金沙江前行,经过姜驿乡和江边乡,也就是大湾子站和红江站,两个站辐射的山区是元谋最困难的地方,再往前走就是平地坝区的黄瓜园站了。如今大湾子站沉入水底,红江站按清库要求夷为平地,只剩下站口的凤凰树。在废弃的轨道边,铁路工作人员王国民话更少了,从24岁到34岁,他都在这条线上工作,走过每根枕木,“白天数道钉,晚上数星星”。如今,渔洗1号隧道口被一面砖墙封了起来,再往前的轨道已拆除。王国民手抚轨道边的油桐树,说他也没见过“山果”,而且在2020年火车停运前,与铁路相依相伴的群众已陆陆续续搬走了。

  新时代脱贫攻坚以来,江边乡整村搬迁了28个村小组,撤销两个村委会。除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还有水电开发移民。搬去了哪里?部分在江边乡集镇边,部分去了县城边的甘塘等地。

  甘塘片区的百果村,整村搬迁自姜驿乡,以前叫白果村,村里230户人家,曾有140户是贫困户。白果村以前缺水,有的小组只有筷子粗的一股水,各家轮流去接。那时白果村人卖点东西是去镇上,若去车站还得坐船过江。54岁的村民李正春回忆,村里种过红薯,他还吃过红薯干。村里现在生活如何?以前一家四五口人一年赚不到2万块,搬迁后一人打工一年,2万块就不在话下。活好找吗?元谋是著名的蔬菜和水果之乡,用工量大,只要不懒,就有活干。其实,因为农业产业搞得好,元谋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20年在楚雄州排第一。

  江边乡集镇搬迁安置点里的变化,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渔洗村小组的小组长李加助对比:以前土木房子多,现在都是两层楼;以前村里路烂,骑摩托都困难,现在135户有110多辆车;以前喝山泉水下雨就浑,现在自来水清亮亮的……村民看病难吗?我想起“山果”母亲的病。李加助说,去乡卫生院只要3分钟,花费报销八九成。

  从渔洗村前的观景台望出去,金沙江和龙川江蜿蜒交汇,浮光跃金里,元谋县五角星造型的“红军长征纪念馆”熠熠生辉。当年红军将士就是在这里的龙街渡浴血奋战,掩护中央红军渡过下游皎平渡,创造了“巧渡金沙江”的军事奇迹。山峦静穆,江河无言,但又仿佛能听见山乡巨变拔节生长的声响。

  我最终没找到“山果”,但已深切感知到:山还是那山,果已不是那果了……

  

  制图:汪哲平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