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从辉五十出头,皮肤黝黑,人勤劳实在。王从辉的高粱地位于我的老家贵州仁怀,在我们村庄侧面的一片斜坡上。
小寒那天早上,大地上落满了霜。太阳出来时,天空并不红,稀薄黄亮的日光打在树木上,有一种清冷的感觉。吃过早餐后,我去爬山锻炼,顺便看看老王家的高粱地。他每年光种高粱的收入就有二十多万元,三层小楼盖得十分漂亮,还购买了小汽车和耕种的机器。他不但自己富起来了,还带动许多村民一起致富。
我沿着硬化的村道往山上走。一阵寒风刮过来,那些变黄的野草在风的吹动下沙沙作响。行至高粱地,老王正在地里拢着什么,我快步过去一看,原来他在拢牛粪。我提高嗓门喊了一声:“老王,大冬天的,你都不歇歇啊。”他抬起头看着我:“今年有肥,明年有粮。而且闲不住啊,总想搬运点东西到地里,总想给蔬菜浇点水。”
村子冬天寒冷,很多人会在家里取暖。而老王不同,他的取暖方式,就是到地里劳动。
这时,老王的媳妇背着一个背篓,也来到地里。我开玩笑:“你们两口子在劳动的道路上怎么不同步啊?”她笑着说:“得把家里的事收拾妥当了才能出门呐。”我知道,“家里的事”指的是老王家里养的鸡和鹅。养家禽,同样得花费时间和精力。
老王一路走来不容易。他读初中二年级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虽然困难,他还是坚持读书,读到初中毕业,并考上了高中。由于家庭实在无力支撑,他读了半年多便辍学了。多年以后,每当提到读书这事,他表情上总是带着些许的遗憾。
老王到外面打了几年工,那时他媳妇同他在一个厂,俩人恋爱结婚,很快就有了孩子。老王母亲身体不好,于是他决定回乡种地,这样还能照顾好母亲。从那时起,他们就一边种庄稼一边搞养殖。
种庄稼、搞养殖,想要干出点模样不容易。老王有自己的想法,他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将来就是现在,现在就是将来。”他和他媳妇起早贪黑,将那些土地全部种上庄稼。只有庄稼丰收了,才有多余的粮食搞养殖。种好庄稼的同时,他开始学习养殖技术,待各方面条件成熟了,先试着进了少量鸡和鹅。一年后,成效慢慢显现,他又加大了投入。
事实证明,老王的路子走对了。他的鸡、鹅、蛋口碑极好,很快就供不应求。“只要你有好东西,根本就不愁卖。”老王说。村民们看到他富起来了,也想跟着他一起搞养殖,老王又将学到的技术无私传授给他们。
老王说,这里的土地原本是不适合搞种植的,经政府出资改造后,才变成如今的良田。政府部门又与当地企业合作,让村民种植的有机高粱卖上了好价钱。老王看准时机流转了土地种植高粱和蔬菜,还有小部分土地种植玉米,作为养殖饲料。这些年,老王全部的心思都在地里。他常对别人说:“我不动窝了,我想要的已经有了,就是这块高粱地。”
我看见老王身边的几块地里,种了大白菜和豌豆。大白菜正在卷心,豌豆苗长势喜人。我问老王:“你这蔬菜卖到什么地方去?”他说:“卖到农场,他们负责销售。”末了,他又补充一句:“收完高粱,土地是闲着的,顺便种点蔬菜卖,一举两得。”
看似轻巧的“一举两得”,背后是老王花在地里的细致功夫。菜地里起畦、浇水、刨沟,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种高粱也是细活儿,耕地、育苗、打膜、施肥、移栽、除草、收割、晾晒,各有各的讲究。老王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高粱地里种出了丰裕的图景。
这几年,老王不但种高粱,种蔬菜,养家禽,还养了二十多箱蜜蜂。农产品的销售手段也多元起来。政府搭台的同时,老王自己也利用网络进行推销。收获的季节,他把鸡、鹅、蛋、蜂蜜拍成图片、视频传到网上,网络帮他把买卖做到了省外。
听着老王的介绍,我频频对他竖起大拇指。相信他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一如他家高粱地里丰收的火红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