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不但能更好满足广大居民更便捷、更舒适的出行需求,也能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新年前夕,四川阿坝县,久马高速阿坝段建成通车,高速路开到“家门口”,让当地的旅游搭上了“快车道”;春节刚过,湖南怀化市,靖黎、芷铜、官新三条高速项目奏响复工“奋进曲”,力争今年通车,进一步丰富出行选择……
近年来,我国交通路网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持续提高,不断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小城镇延伸。许多人点赞:这是解决小地方“行路难”的真招实招,必须大力支持。不过也有人担忧:中西部小城镇大多底子薄,修新路是否超前?
看需求,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仍是刚需。修路架桥不只是满足现有需求,还会激发更多新需要。因此,交通基建的前瞻性,就在于不仅要兼顾当前,还要着眼长远。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里程、高铁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民用运输机场覆盖九成以上地级市,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成为享誉全球的靓丽名片。然而,不论是居民实际感受,还是宏观数据分析,都显示道路基础设施供给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论总体,当前我国公路综合密度仅为日本和法国的25%左右;论人均,每万人拥有公路里程数仅为美国的18%;论结构,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等地路网建设还有不少“留白”。更好满足广大居民更便捷、更舒适的出行需求,确实需要在路网基础设施建设上提质增效。
跳出一隅算大账,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修路是关键引擎。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放眼全国,那些经济发展强劲的地区,无不拥有优越的交通条件,而那些交通闭塞的“山沟沟”“穷窝窝”,同样因修路架桥而迎来巨变。这几年来,我国接续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交通建设成为摘穷帽、拔穷根的重要举措。道路通才能百业兴,一座座山乡游客纷至、一份份山货走向全国、一个个项目进村落地……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打造良好的交通条件,才更有可能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流动、聚集。这种流动和聚集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拓宽一条路、增开一道轨,营造便捷畅通的交通条件,有利于降低综合成本、提升比较优势,形成创业兴业的良好环境。
以小见大,一条路、一道轨、一座桥也是折射地方发展思路的一面镜子。跳出“偏安一隅”的小市场,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大棋局”,才能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抓先机、跻身前沿,不断塑造自身发展的硬实力、吸引力、竞争力,带来投资增长、物流畅通、产业振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要素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转变思路,抢抓机遇,主动谋起来,加快融进来,扎实干起来,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选好自己的定位,小城镇还有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