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展,观众可以从中领略文艺复兴至20世纪400年的欧洲美术史。其中,法国现实主义画家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的风景画作品《倾斜的树干》作为重磅画作展出,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此前在北京举行的“17—19世纪欧洲艺术大师真迹展”亦选择了柯罗的《三人风景》《晨曦》《在河边祈祷》三幅风景画展出。
据法国学者马丁·迪特勒鉴定整理,柯罗一生创作了约3000幅油画作品,除1/10的人物画外,其余大部分为风景画。在法国艺术史上,柯罗与尼古拉斯·普桑和克洛德·洛兰并称三大风景画家,他的作品对19世纪后期风景画家影响甚大。尤其是热衷于研究光线变化的印象派画家,纷纷从柯罗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和养分。可以说,柯罗在欧洲现代艺术发展史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结缘古典主义——
在自然的怀抱里观察思索
柯罗1796年出生于巴黎,其学艺之路始于古典主义绘画。他曾先后师从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阿奇勒·埃特纳·米夏隆和让·维克多·贝尔坦,不仅学习了古典主义绘画技巧,更懂得了“回归自然”的意义。米夏隆告诉柯罗:“去吧,在自然的怀抱里观察思索,把你对自然的真正感受画下来。”
为更好地了解古典主义艺术,柯罗于1825年求学意大利。3年间,他在罗马和乡村度过了多数时光,创作了约150幅油画和200多幅素描。热那亚和威尼斯的秀丽风光、古罗马的文化遗迹、前辈艺术大师的杰作,都给他带来颇多启示。这期间,柯罗的风景画大多表现的是城市风光、田园景色、古代遗迹等。他采用古典主义风景画的全景式构图,也比较注重自然景物的立体感。《圆形竞技场远眺》《圣安吉罗堡》《意大利城堡》是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代表性作品。
1828年,柯罗结束留学返回法国,前往各地写生旅行。普桑和洛兰的法兰西风景画传统逐渐在柯罗笔端展现。所谓的“法兰西式”风景画就是幽思怀古的田园风景。绿色树木和深褐色大地形成厚重色调,与远景中烟雾缭绕的青山和蓝天白云形成强烈对比。画作气象万千,富有诗意,带有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这一时期的柯罗对带有人物的风景画情有独钟,并借助神话人物使风景画具有深沉的怀古意境。
启迪巴比松画派——
记录下那一瞬间的感动
1830年,柯罗来到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结识了巴比松画派的西奥多·卢梭、弗朗索瓦·米勒和弗朗索瓦·杜比尼等画家,和他们一同生活、创作。严格地说,柯罗并不算是巴比松画派的成员,但他对画派的发展作出许多贡献,可以说是巴比松画派的良师益友。
巴比松画派的活跃期在1830年至1870年间,主要成员除卢梭、米勒、杜比尼外,还包括维吉里奥·迪亚兹、朱利安·杜普雷以及康斯坦·特罗雍等画家。受荷兰、英国风景画家影响,巴比松画派提出“面向自然,对景写生”,一反在画室内创作风景画的传统,倡导走到户外进行创作。画家们细致入微地观察景物,探究光线变化,力求真实还原自然界的种种色彩,让作品呈现更加朴实无华的风格。
柯罗与巴比松画派在“面向自然”上观点一致,他曾说自己“就像小孩那样地研究大自然”。终其一生,柯罗的绘画都展现着对自然的热爱。完成于1832年的《巴斯—巴布里奥的橡树》、1835年的《枫丹白露的巴布里奥小路》等作品都具有巴比松画派的特点,前者一直被认为是最接近巴比松画派风格的作品。画家用看似潦草奔放的笔触描绘茂密的丛林,树木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生机勃勃。走进自然,才能如此真实地捕捉景物原貌,如此生动地表现它的活力与魅力。
在“对景写生”的理解上,柯罗有着自己的观点。古典主义画家凭借绘画知识“闭门造车”,巴比松画派坚持在户外直接进行油画创作。在柯罗看来,户外和画室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画家应当前往户外写生,锻炼对自然的感受力,也应当以写生习作为素材,回到画室精心打磨加工,方能创作出成熟的作品。柯罗本人的大部分作品都经历了这样的创作过程。人们评价他总能将“那一瞬间的感动”生动、鲜活地体现在画作中。
形成柯罗式画风——
自然和理想美妙地结合在一起
19世纪40年代以后,柯罗的风景画逐渐形成个人的独特风格。他擅长使用银灰色调表现微风轻拂、树影婆娑、雾霭氤氲、水天一色的景致,既有古典主义的静穆典雅、浪漫主义的幻想抒情,也有现实主义的朴实真挚,被称为柯罗式风景画。
1854年,柯罗前往荷兰采风。这次旅行让他爱上了荷兰画派,那种质朴单纯的现实主义画风深深打动了画家。自此,柯罗的风景画中不再只有神话人物,还有农夫、市民、孩童,形形色色的普通人走进他的画面。苏联美术史家阿尔巴托夫形容柯罗风景画中的人“是迎着大自然走来的”“柯罗投入了风景的怀抱,他的散步是市民劳动一天后的休息。他步态从容,不是在密林中追踪的猎人,他更像是在水边沉思的、安逸的渔夫”。
在柯罗式风景画中,《蒙特枫丹的回忆》堪称翘楚。这幅作品创作于1864年,描绘了画家对瓦兹河畔小村庄的美好回忆:一个薄雾笼罩、静谧清新的早晨,身穿红裙的年轻母亲和两个孩子在河边闲适地采摘野花。一河两岸式构图将画面分为远、中、近三部分。晨雾缭绕的河对岸,山峦起伏,树木成林。水中倒影成荫,仿若梦境。近景中,一棵高大的橡树似乎被微风轻拂枝叶。橄榄绿色的橡树和柯罗画作标志性的银灰色调交织,烘托出“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的意境。人物衣裙的明丽色彩点缀其间,如诗如画的自然与人和谐共融、生机盎然。
此次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倾斜的树干》(见图,马躏非供图)创作于19世纪60年代,描绘了雾色迷蒙的湖光山色。画家依然采用一河两岸式构图,湖岸近处几棵桦树摇曳生姿,画面中间一棵细长的树干向左侧倾斜而出,顿生灵动,点状用笔描绘出枝叶的婆娑飞扬。画家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3个在湖边劳作的人。部分船身及树下站立的女子的帽子都使用了很明亮的镉橙色,这种颜料在19世纪初出现,40年代才开始在画家中流行。柯罗经常将镉橙色或黄色点缀于他那灰绿色调的风景画中,使得景致生机盎然。
“在他的画中,现实的自然和理想美妙地结合在一起。”19世纪法国文学家儒勒·列纳尔曾这样评价柯罗。柯罗画派的诞生,使17世纪普桑之后沉寂了两个世纪的法国风景画再度复兴。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扎实的写实功力,令莫奈等印象派画家深生敬意,他们将他视为印象主义的先驱。人们从柯罗的作品中可以体味朴实中的诗意——抽象的情感与真实的景物相融无间,如梦似幻又真实可感。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