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技艺融合,传递精神力量(艺海观澜)

董争臻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25日   第 20 版)

  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杂技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一代代创作者的创新转化,离不开技艺和时代的结合。

  

  文艺作品承载着感动人心、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把故事讲好,作品中蕴含的这种精神力量才能以艺术的、审美的方式传递给广大观众。作为一名杂技剧编剧和导演,近年来我先后编创了10部大型杂技剧,有革命题材的《渡江侦察记》《战上海》《山上那片红杜鹃》,有工业题材的《大桥》、国防建设题材的《兵工厂》,也有表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的《东方有竹》等。无论哪一种题材,创作主旨都是通过杂技艺术表现共产党人的精神,在舞台上展现社会变迁的生动画卷。

  杂技剧,是用杂技来讲故事的剧。“技艺”是杂技艺术的立身之本,杂技剧创作需将技巧自然而准确地融入戏剧叙事。在这方面,我对自己有两个创作要求。首先,在剧情结构上讲究大事不虚,主要环节必须通过杂技技巧实现戏剧叙述和情感表达,而不能用影像或其他技术取而代之。比如,杂技剧《战上海》中的重头戏“铁骨攻坚”“雨夜飞渡”,表现的是解放上海的关键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我军强渡苏州河,强攻电报大楼。由于不能使用重火力,面对电报大楼上敌人的疯狂扫射,战士们一次次冲锋陷阵,伤亡惨重。为表现他们的英雄精神,我专门创作了集体绳梯技巧,以此表现“贴近战”:八副绳梯凭天悬挂,布满整个舞台空间,一批批战士前仆后继、誓与敌人血拼到底的英勇气概让观众动容。其次,杂技技巧要用得恰当巧妙,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剧中窄窄的苏州河形同天堑,强攻不得,必须巧取。如何用杂技技巧生动表现?我化用南狮中的梅花桩技术:连长带领突击队趁夜雨滂沱,利用河面上参差不齐的“防撞桩”惊险跨越,成功渡河。

  把故事讲好,有意识地挖掘并凸显逆境中的英雄精神,赞美英模、讴歌人民,是我的创作自觉。《山上那片红杜鹃》是一部以女红军为主人公的大型杂技剧。剧中,出身优渥的主人公杜鹃和几位同伴受革命思想的影响投身革命,花季年龄的她们为保护百姓义无反顾地慷慨就义。以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为表现对象的杂技剧《大桥》,讲述主人公奋不顾身抢救“沉井”的故事,歌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杂技剧《东方有竹》在弘扬新发展理念的同时,讴歌工匠精神,展现改革创新的时代风貌。

  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发展。通过杂技剧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奋斗精神的同时,还要敢于创新艺术表现手法,拓展杂技剧表现空间,从而赢得更多观众。比如,我创作的革命题材杂技剧《明家大小姐》,将魔术的奇妙与谍战的悬念相融合,受到许多年轻观众的喜爱。这部剧以主人公开展地下工作,成功粉碎敌人的绝密计划为主线,以红色恋人的浪漫故事为辅线,表现抗战时期战斗在敌人心脏的革命先烈们的大无畏精神。

  带着“挑战不可能”的创作理念,我最近创作了一部以刻画人物见长的杂技剧《聂耳》。这部作品通过杂技的肢体技巧,表现音乐之美,讲述人民音乐家聂耳的艺术人生。不少业内人士跟我说这个主题创作难度大。面对巨大挑战,我们迎难而上,为演员们设计了一系列新的杂技技巧,并将其与小提琴演奏、舞蹈以及戏剧表演相结合。通过整整一年的打磨,大家解决了一系列艺术技术难题,以丰富的表现手段塑造出聂耳的生动形象。

  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杂技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一代代创作者的创新转化,离不开技艺和时代的结合。未来,我将和广大杂技艺术工作者共同努力,继续推动杂技艺术形态和演艺范式的创新突破,通过杂技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从中感受到时代脉动与精神力量。

  (作者为杂技剧编剧、导演)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