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新征程 新辉煌)

田沁鑫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25日   第 20 版)

  图为黄河景观。
  林 海摄(影像中国)

  无论表现革命前辈还是英模人物,当创作者自己被表现对象深深打动、在精神和情感上有所升华时,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富有原型人物的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鼓励我们立足时代发展,创新艺术表达,在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过程中,把中国故事讲生动、讲精彩。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从延河岸边走来的艺术院团,国家话剧院近年来以史料为依托,深入革命文化传统,创作了《三湾,那一夜》《红色的起点》《直播开国大典》等一批话剧作品。其中,《红色的起点》凸显青春洋溢的革命精神,以富有时代气息的舞台表达,再现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峥嵘岁月。《直播开国大典》则聚焦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时刻,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再现新华广播电台如何在有限条件下,顺利实况转播开国大典,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了让故事更加好看,在《直播开国大典》中,我们打破传统叙事模式,3条线索交融并进,增强全剧悬念和戏剧冲突。在视觉呈现上,借鉴戏曲舞台空间美学,舞台上只布置桌椅,通过灯光和即时摄影等技术手段,实现舞台空间和叙事视角的切换。这样的舞台表现贴近当代观众审美趣味,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递作品的精神内涵。

  今年国庆期间,国家话剧院首部文献剧《抗战中的文艺》成功上演。主创团队用一年时间查阅文献史料,深入研究抗战14年历史,以文艺家群体的视角表现中国共产党如何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救民族于危亡。全剧以活跃在抗战中的文艺家为主人公,集中呈现鲁迅、田汉、聂耳等文艺大家的爱国之志和救国之举。国家话剧院推出这部剧,既是对历史的回望和致敬,更传递了前辈艺术家的奋斗之志、家国情怀。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我们深入生活,走近书写不凡生命诗篇的英模人物,通过文艺创作让人物事迹和精神为更多人所知。只有深入生活,创作者才能走进人物内心,进而从精神层面理解人物,这样刻画出的人物才清晰准确、真实可感。为创作话剧《谷文昌》,国家话剧院的主创团队数次来到主人公生前奋斗过的地方采风。人物形象的种子逐渐在演员心中生根发芽,这样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令人信服。

  无论表现革命前辈还是英模人物,当创作者自己被表现对象深深打动、在精神和情感上有所升华时,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富有原型人物的精气神。为创作民族歌剧《扶贫路上》,我们多次深入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在主人公黄文秀工作过的田间地头听乡亲们含泪讲述她的故事,反复研读她留下的《驻村日记》。这位年轻共产党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信念和优秀品德,成为我创作时的力量之源。首演结束,当地观众含泪鼓掌的情景让我至今难忘。只有切身感知人物心声、人民心声,我们的作品才能真正抵达人心。

  我们将探索戏剧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建设戏剧现场云演播平台和数字智能演艺基地。戏剧和网络的融合不止步于直播,而是要实现戏剧线下创作与线上数字化创作的全面融合,通过数字的、审美的方式,让精彩的中国故事被更多人看到。

  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国戏剧人义不容辞,大有可为。

  (作者为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