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包括玉雕在内的工艺美术事业蓬勃发展。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和扶持下,工艺美术艺人的地位得到改善,他们建设新中国、发展工艺美术事业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热情得到空前释放。这个时期,老艺人们挖掘、恢复玉雕技艺,创作了一批经典的传统玉雕作品,如:白玉《圆罍》、白玉《薄胎炉》、青玉《对鸡》、翡翠《螭虎瓶》。
随着初步完成对玉雕技艺的挖掘与恢复,玉器创作进入新的阶段。一批反映新中国风貌、反映人民生活、反映重要历史题材的作品不断问世。这些作品的一大特点是在传统玉雕技艺中融入了近现代美术和雕塑的表现手法。如:玛瑙《卢沟晓月》、岫玉《女民兵》、岫玉《电焊工》、青金石《三英战吕布》、绿松石《共饮一江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扬州玉器厂恢复了大型山子雕的技艺,并相继创作碧玉《聚珍图》等重量级作品,让扬州玉器史上这一最负盛名的品类重现生机。扬州玉匠善于把玉雕艺术和书画艺术结合起来,其创作保留了玉石鹅卵石形状的天然外形,在造型、纹饰方面,借用绘画中的透视效果,镂雕多层花纹,由近而深,由大到小,呈现具有故事情节的生动画面,这正是所谓的山子雕。
值得一提的是,现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的4件翡翠国宝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工艺美术界唯一的国家工程,分别为:翡翠插屏《四海腾欢》、翡翠山子《岱岳奇观》、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提梁花篮《群芳揽胜》。
1982年7月,国务院批准将国库中总重量803.6公斤的4件翡翠原料,移交给原轻工业部,由其组织设计、创作4件大型翡翠珍品。1985年6月,翡翠原料交由北京市玉器厂负责施工制作。4件大型翡翠珍品从设计到完成历时8年,老、中、青三代40余位优秀工艺美术从业者参与创作,刘开渠、杨伯达、王世襄、黄胄、启功、钱绍武等著名艺术家、学者参与研讨、设计。
1989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对大型翡翠艺术珍品创作集体的嘉奖令,指出:“经专家鉴定,四件艺术珍品原料之贵重、创作之精美,为古今中外所未有,堪称国家珍宝,是玉雕艺术推陈出新的典型。”4件翡翠国宝就此得名,其创作集我国玉雕技艺之大成,造就了中国玉雕史上新的高峰。
(作者单位:中国工艺美术馆,本报记者施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