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美者。
国人爱玉,历史悠久。汉字中以玉为偏旁的字词大多与美好联系在一起。
屈原就是爱玉之人,在他自己作品中描述了对玉的认识和感受:“抚长剑兮玉珥”“白玉兮为镇”“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chéng)美之能当”……这里的“珵”也是一种美玉。此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玉文化更是占据一方舞台,释放光芒。
古玉无声却能言。玉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史,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一个标志。
玉器起源是与石器分化同步的。新石器时代,随着石器加工工艺的发展,先人精心挑选颜色、韧性、硬度俱佳的美石,制作出早期玉器。“以玉事神”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
“玉为灵物,以玉事神”在大量玉器中得到体现。比如,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肖家屋脊文化等,都出土了较多的人形玉器和动物形玉器。研究表明,这些雕像无论主题是人物还是动物,大多具有神秘色彩。
夏商时期,一些墓葬出土玉器有使用痕迹少的特点。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50多件玉戚、玉钺、玉戈、玉矛等玉质兵器。这些兵器打磨精细,体薄刃脆,多数没有使用痕迹,因此不是实用器,而是显示墓主身份的随葬品。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玉器成为礼仪的载体、阶层的标志。河南南阳西周晚期鄂国鄂侯夫人“鄂姜”墓,出土了大量佩饰,如:凤鸟形玉佩、龙形玉佩、束绢形玉佩、弧形玉饰等。当时,佩戴串饰的数量、玉器的质量,是持有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用于礼仪的越来越少,更多被赋予道德内涵。“君子比德于玉”,以玉为贵,视玉为宝。佩玉成为社会时尚。组玉佩是当时流行的代表,其重要功能是节步。当时,社会地位越高的人,所佩戴的组玉佩串饰愈繁愈长。
汉代,丝绸之路让优质玉料涌入中原。这一时期,玉器材质多样,除水晶、玛瑙、琥珀、绿松石等广义上的玉石外,很大一部分还采用了新疆和田玉。
宋代,随着尊古思潮的风行,产生了一种仿古玉,它们在器型、纹饰、沁色上刻意模仿古代青铜器、玉器和漆器。
辽金元的玉器创作,民族特色鲜明,风格雄奇豪放。其中,装饰有春水、秋山的玉器最有特色。春水玉,主题为海东青狩猎天鹅或大雁,辅以芦苇、水草及荷花等。秋山玉,表现的是秋天山林狩猎,纹饰以虎、熊、鹿、山石、灵芝等为主。
明清两代,玉器创作世俗化特征更为明显,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均被赋予吉祥美好的寓意。
总之,魏晋南北朝至清代,玉器从庙堂灵物步入人间烟火。用玉来修养身心、陶冶情操、表达吉祥美好的愿望,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作者分别为湖南博物院研究馆员、长沙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本报记者王云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