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学术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5月1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中国社会学知识体系(学术圆桌)

尉建文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6日   第 09 版)

  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回顾社会学发展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催生了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理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必将为中国社会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西方现代化理论为基础的发展社会学逐渐兴起,旨在研究解决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理论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首先,其理论本身呈现的直线性、简单化、趋同化,及其以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实践和经验为前提预设等缺陷广受诟病。其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被其视为现代化典范的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暴露出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经济滞胀、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最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简单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受挫,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我国发展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同时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现代化进程不可能齐步走,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带动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作出了高度概括,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为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中国社会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充分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基础上,中国社会学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完全可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中国社会学者紧扣时代脉搏,围绕我国现代化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和发展优势等一系列重大课题,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运行机制、比较优势和约束条件等,探索并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在更好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同时,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深化对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研究表明,“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最有利于社会稳定。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世所罕见的巨大社会结构转型过程,即从农业社会、乡村社会、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城镇社会、现代社会转变,其中必然伴随着各种风险与挑战。中国社会学者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构建形成现代橄榄型社会结构,探索并总结中国在调整劳动力供给关系、适应职业结构变动、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方面的经验,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撑。

  深化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研究。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面对丰富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国社会学需要形成更贴近实践的理论话语,创新社会治理研究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着力解决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坚持创新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通过比较中外社会治理实践,系统阐述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价值理念,深入阐释“中国之治”。

  深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在我国,现代化实际上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西方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带来种种社会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则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需要中国社会学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有所建树。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观察和研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

  深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联。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是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路,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这需要中国社会学研究的视野不能局限于一国自身,而应从中国和世界的交流互动中,探讨如何积极应对和解决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如何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如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