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获得群众信任,要多到田间地头拉家常,接地气、聚人气,工作方能做得实
中午12点多,徐振寰拉着行李箱,前往村委会大院取车。
“徐书记,这是回家?还回来不?”原以为能趁着饭点悄悄回家,不料还是被村民撞见。徐振寰赶忙解释:“产业还没做完,我走哪儿去?就是想孩子了,回去一趟。”
刚把车开出院子,一位老人迎了上来,手里提着鸡蛋硬要塞给徐振寰……“大伙儿信任我、认可我,这就够暖心了。心意领了,鸡蛋不拿了!”徐振寰说。
2020年4月,在贵州省铜仁市广播电视台工作的徐振寰,来到沿河县土地坳镇马场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在产业的选择上,当地曾走过不少弯路。而针对最近一次的产业规划,村干部们反复开会讨论,意见迟迟无法统一。徐振寰认为,除了立足自然禀赋,还要多听听老乡的想法。
那段时间,徐振寰经常往田里跑,帮着老乡干农活,很快摸清了大伙儿的想法。“农户的意见很重要,到田里聊起来,农户更自在,我们也更容易听到大家的心里话。”没出半个月,300亩花椒、10亩葡萄的产业规划敲定。种葡萄风险高,徐振寰跟村里决定,先小规模试种,效果好再铺开。如今,农户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更加多元,乡村振兴有了后劲。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驻村帮扶工作不是“耍嘴皮子”,一头汗、两脚泥是常态。两年前初来乍到时,徐振寰皮肤白净,不熟悉情况,村干部一度担心他无法胜任工作;两年后,他瘦了30多斤,皮肤也晒得黝黑,却成了老乡们心中的“自己人”。想获得群众信任,办法有不少。徐振寰的经验是,要多到田间地头拉家常,接地气、聚人气,工作方能做得实。
驻村临近结束,徐振寰没有考虑过离开。曾向群众承诺的许多事,他件件都记在心头,“不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事情没做完,我就不会走”。扎根乡村振兴第一线,厚植心系群众的感情,既为村里发展贡献一份力,也让徐振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为本报贵州分社记者)
栏目投稿邮箱:yxxz849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