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1月13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化符号创新,多些“可可托海”(新语·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臧 宁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3日   第 12 版)

  当今中国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民族文化符号也需要不断创新。但创新绝不是从传统符号到现代符号的简单更替,而应更加丰富充实

  

  “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2021年,动听的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让可可托海成为年轻人向往的旅游地。

  前不久,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学生用舞剧重新讲述了“可可托海”的故事:这里不只有牧羊人凄美的传说,更承载着一段关乎民族精神和国家命运的共和国往事。舞剧《可可托海》讲的是发生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一段真实历史:上世纪50年代,为发展新中国核工业,“可可托海”的地名被编号“111”取代。一群优秀的地质专业学生汇聚至“111”,从此隐姓埋名,为国家的事业奉献了一生。

  剧中,独轮车的反复出现,展现了当时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当地恶劣的交通条件,也隐喻着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远山、星空、白云、蓝天等舞台布景体现了可可托海各族人民内心的纯洁、无畏和赤诚;红色绸带贯穿全剧,是每个可可托海地区人民爱国情怀的象征……这些形象是一个个文化符号,在传播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形象在符号传播中彰显,民族精神在符号共享中凝聚。可可托海是中国的一个地域符号,也是蕴含着中国精神的民族文化符号。舞剧《可可托海》用民族舞蹈语言进行艺术化叙事,将地域文化进行符号化升华。

  当今中国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民族文化符号也需要不断创新。但创新绝不是从传统符号到现代符号的简单更替,而应更加丰富充实。这就需要寻找和树立一批体现中国精神、展现时代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形象符号,用这些饱含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符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舞剧《可可托海》做出了一次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期待今后有更多的“可可托海”,推动民族文化符号的时代创新。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