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0月03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文旅融合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宋 瑞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03日   第 08 版)

  核心阅读

  博物馆和旅游的融合,不只局限于院墙之内,更可拓展至社区、景点、酒店、地铁、车站,乃至整个城市及周边地区。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伸,也是价值辐射的扩大

  传统乡土所留下的建筑形态、形成的社会风尚、蕴含的人文精神在乡村旅游中得以延续,借助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创作者们从中华民族浩瀚宏大的文化宝库中挑选最具本地特色的部分,以现代审美方式加以诠释,在高度还原旅游地文化符号和事象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旅游演艺作品

  

  当前,旅游凭借坚实的市场基础、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精神体验,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发展旅游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如何更好地用文化引领旅游发展,用旅游促进文化繁荣,在文旅融合中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

  博物馆与旅游——

  打造城市的文化会客厅

  博物馆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有人说,博物馆是历史的驿站、城市的文化客厅,当我们试图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沉淀和性格气质,造访博物馆不失为一条便捷之路。从雄伟壮丽的故宫博物院、古韵十足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到天圆地方的上海博物馆、典雅时尚的苏州博物馆,再到北京通州大运河畔拔地而起的“运河之舟”——大运河博物馆,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所在城市的亮丽名片。无论是陈列展览、讲解服务,还是视频影像、文创产品,现代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让游客获得知识滋养、艺术熏陶和精神体验。当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建筑、藏品、展陈等特色文化要素与表演、餐饮、购物等旅游服务要素有机融合,拓宽博物馆服务边界。

  博物馆是发展城市旅游的重要引擎。博物馆和旅游的融合,不只局限于院墙之内,更可拓展至社区、景点、酒店、地铁、车站,乃至整个城市及周边地区。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伸,也是价值辐射的扩大。在苏州,游客跟随苏州博物馆“寻找唐寅的足迹”,畅游唐寅走过的九鲤湖,感受唐寅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体验“吴门画派”的文化内涵。在北京,游客在东城区体验“寻迹”“跃动”“腔调”“骑迹”等“故宫以东”系列主题旅游产品,跟随由艺术名家、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老北京组成的“文化主理人”,体验地道北京味儿,品尝“琉璃如意”等颇具传统特色的精致下午茶。看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到西安博物院打卡剧中人物;访河南博物院,偶遇《唐宫夜宴》中欢快灵动、翩翩起舞的唐朝少女。博物馆与城市旅游的同频共振、互促互荣,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乡村旅游——

  奏响乡村文化旅游交响曲

  如果说博物馆是现代城市的历史沉淀,那么乡村则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载体。广袤的乡村不仅承载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因此,旅游也在今天乡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彰显乡村文化魅力、提升乡村文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从平原到山区,从东部到西部,传统乡土所留下的建筑形态、形成的社会风尚、蕴含的人文精神在乡村旅游中得以延续,借助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民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农园变景园、农产品变旅游纪念品;通过挖掘乡村田园风光、古建筑文化、地方风俗、特色美食,乡村文化以旅游为载体重焕勃勃生机。今天,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乡村振兴战略更加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了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位于关中平原北部的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围绕关中民俗游,挖掘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习惯、农村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贯穿于乡村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各个环节,形成以乡村传统文化、传统民俗、传统建筑、传统作坊、传统小吃为特色的“村落景区”。一排排富有关中特色的明清式建筑,一幕幕传统乡村社会的生活场景,一声声往来游客的南腔北调,合成一曲动人的文化旅游交响曲。

  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祖祖辈辈靠田靠山吃饭。近年来,依托非遗项目苗绣,十八洞村成立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出“绣色十八洞”品牌,注册苗绣拉杆箱等国家专利;发展苗家腊肉、农家豆腐等特色餐饮;进行民居改造,实施改厨、改厕、改浴等“五改”;开发“三月”“赶秋”“过苗年”等传统节庆;成立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对“农家乐”实行统一接团、统一分流、统一结算、统一价格、统一促销“五统一”管理模式;采用“企业+基地+贫困户+村集体”模式开展经营。乡村旅游成为传统村落焕发生机活力的重要动力。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生活,更重要的是,乡村文化得到了深入挖掘和有效活化,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乡土文化的魅力。

  旅游演艺——

  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一段时间以来,兼具文化韵味和地方特色的旅游演艺项目受到游客喜爱。唐诗宋词、历史传说、戏曲武术……创作者们从中华民族浩瀚宏大的文化宝库中挑选最具本地特色的部分,以现代审美方式加以诠释,在高度还原旅游地文化符号和事象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旅游演艺作品。

  从早期的《仿唐乐舞》《唐长安乐舞》,到后来的“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又见”系列,旅游演艺大多取材于地方文化,实景演出场地往往选在当地标志性景观附近,剧目演员大多是当地群众。在杭州,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勾连起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和近1000年的南宋文化;在武夷山,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将大红袍的传说娓娓道来,诉说着一杯茶所带来的感悟;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选取8首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宋词,勾勒出北宋都城东京的历史画面;西安华清池景区的《长恨歌》以白居易传世名篇为蓝本,让观众感受到浓郁的唐代历史文化。现代歌词旋律、现代舞台造型以及数字技术、数字交互、观演互动等现代科技创新应用,进一步丰富了旅游演艺的表现形式,增强了旅游演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旅游演艺让传统文化从静态观赏变为互动体验,观演者得以更加直观地感受旅游目的地文化魅力。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需要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转化手段,将更多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深受当下旅游者喜爱的产品和服务。这也说明,需要以旅游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连接市场,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进一步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除上述示例之外,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公园、红色旅游、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历史街区、特色小镇乃至节庆、文创、主题酒店等诸多领域,同样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制图:赵偲汝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