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第一书记》到《花开山乡》,不仅是人物塑造上的一脉相承,更是主题上的延续和深化
近期在央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花开山乡》,改编自我的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电视剧开播以来,各方的热烈反响使我深受鼓舞和教益。
我出生在延安,在农村长大。我的父亲是一名基层水利干部,常年带着村民修渠建坝,工地在哪里,我们就把家搬到哪里。19岁那年,我到延安川口公社插队,这段经历进一步加强了我和农村、农民的紧密联系,铺就了我一生熟悉农村、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的情感底色。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身为党员和作家的我没有置身事外。我先后奔赴江苏、安徽、海南、贵州、甘肃等地农村考察调研,接触到许许多多舍小家为大家、勇于“驾辕拉车”甚至付出生命的驻村第一书记。他们感人的言行、卓著的实绩激发我创作的灵感,将我心中积淀多年、围绕“三农”问题的调研和思考化成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经过近两年的打磨,我创作出“三农”题材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以此作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和农民的回报。《乡村第一书记》紧扣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讲述主人公白朗从中央机关来到扶贫一线,团结村民攻坚克难,共建美好家园的故事。
小说和电视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二者从生活中撷取素材的取舍原则不同,刻画人物的途径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二度创作来说,导演可以从小说中获得启发,继而运用电视艺术手段,达到比原作更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电视剧演员则可以从小说人物描写中获得角色塑造的启示,找到“戏眼”,把握表演上的分寸。
一幕大型交响乐开启,起首第一个音符的高低及情感指向十分重要。《花开山乡》的前3集是展开戏剧冲突的重头戏,主人公驻村第一书记白朗始终处在矛盾旋涡的中心,演员演得投入,观众看得过瘾,充分体现了电视剧的叙事优势。“白朗、石坚、刘秦岭、王石子、牛兰花……个个都是身着当下服饰的‘生旦净丑’,呼之欲出,活灵活现。小说中的人物走进剧中显得更加厚实,原著丰满的文学典型成就了影视人物的表演。”观众的留言让我倍感欣慰。
从《乡村第一书记》到《花开山乡》,不仅是人物塑造上的一脉相承,更是主题上的延续和深化。小说中的“上牛湾村”即电视剧中的“芈月村”,经过严格验收,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接下来,巩固扶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这一新的任务摆在村党支部和全体村民的面前。
芈月村刚“摘帽”,驻村第一书记白朗来了。其实芈月村还有很多矛盾和问题没有解决,白朗此时进村,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有如一块好铁,正被置于铁砧之上经受锻打,这位处于矛盾中心的年轻共产党员,能够经受得住考验吗?戏里戏外的人们都替白朗捏把汗。正是在这样的戏剧冲突中,全剧情节逐步展开,故事富有看点的同时,凸显主人公一心为民的精神品质,艺术地再现基层工作的艰辛与火热,激发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的奋斗意志。
“脚踩泥泞,手捧真心,你像远方的亲戚,来到了这小山村。挨家挨户串门,你走得那么勤;同坐一条板凳,你情浓意更深。东家送暖,西家解困,为搬走那一个‘贫’字,你鼓舞人心添干劲……”如同电视剧主题曲《党派来的亲人》所唱的那样,从《乡村第一书记》到《花开山乡》,白朗代表的是千千万万正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党员干部。
无论我年岁多大,无论走到哪里,我的心中都装着自己热爱的农村、农民和农业。质朴无华的父老乡亲是我的亲人,我愿赞颂他们、讴歌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