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8月2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答好保护与发展的时代课题(现场评论·古运河 新活力②)

姚雪青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23日   第 09 版)

  一条流动的、繁华的大运河,必将日益展现美丽与魅力、功能与价值,让广大群众感受更多美好、收获更多实惠

  

  在江苏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江南古运河穿越而过,河与桥错落有致,精致的江南人文景观尽收眼底。看岸上走廊,一幅61米浮雕长卷《古运河梁溪风情图》,刻印着近代老城古运河沿岸景色,令人印象深刻。

  漫步古城街道,传统水乡文化与现代生活气息融合并存。街区相关负责同志说,如何在运河文化的开发利用和古迹保护中寻找平衡,确实是一个考验。特别是前几年,随着部分居民陆续迁出,不少人都很关切,历史街区怎样保留原生态文化。既留住原汁原味的运河文化,又带给人们更多新的体验;让运河葆有那份“活的遗存”,又让人们增添“美的享受”——这道保护与发展的时代课题,必须答好。

  做好保护的文章,才能留住独特的风情。在清名桥街区,核心区域的大部分建筑都以保护性修复为主,体现着运河古建特有的历史价值。在当地干部群众看来,不破坏不损害遗产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对两岸群众的日常生活要“最小干预”,尽可能保留原生态风貌和风俗人情。经过一段时间综合整治,运河两岸重新焕发活力。如今,大小游船畅行在运河上,沿运河建设的博物馆、运河公园、文创中心均对公众开放,传播着历史文化知识,赓续着运河文脉。兼具城市交通和旅游观光功能的环城“水上巴士”,载着本地市民和往来游客,穿行于运河美景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运河育人,更应惠民。在运河苏州段平江、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曾一度使用“三桶一炉”:用吊桶取井水、洗澡用浴桶、方便用马桶、做饭用煤炉。经过综合规划,当地对沿河建筑立面进行整修,修复驳岸河埠、截流污水、改造管网;对一些老建筑,尽量保护原有结构基础,结合新材料提升改造。当地负责人表示:“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与改善民生并不矛盾。”通过实践,在维护遗产完整性真实性的同时,让运河古建中的居民和游客,既能体验运河传统文化,也能享受现代城市生活,更好造福于民。

  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归根结底要惠民利民。河与人和谐共生,沿线的生态环境与上岸渔民的生活保障理应统筹兼顾,运河水上观光文旅与绿色航道交通应该齐头并进,运河文化保护同提升城市品质、民生改善可以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其实,“运河文化带”也应成为“惠民工程带”。一条流动的、繁华的大运河,必将日益展现美丽与魅力、功能与价值,让广大群众感受更多美好、收获更多实惠。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弃微末、久久为功,着力加强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沿线必定能留得住历史文化乡愁,让美好生活乘“运”而来。

  (作者为本报江苏分社记者)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