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8月2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变“碳”为宝大有可为(新知)

丁怡婷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23日   第 09 版)

  【现象】制成干冰用于保鲜、生产甲醇作为燃料、注入油田提高采收率……借助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燃煤电厂、水泥、钢铁等工厂的二氧化碳不仅无处可逃,还能变废为宝。近年来,我国已建成一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示范项目,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项目经验,对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生产过程低碳化具有重要意义。

  【点评】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通过给排放源加装脱碳装置,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加以利用或封存。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分离法等。所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可应用于食品加工、化学产品生产等工业化利用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绿色低碳技术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使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受到更多关注,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碳中和不等于零排放,而是要实现碳排放和碳吸收的平衡。就碳排放而言,数据显示,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碳排放的88%左右。正因此,实现碳中和的一个抓手就是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比如,控制化石能源总量,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等等。不过,虽然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逐渐增加,但我国能源消费依然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其作为我国兜底保障能源的地位和作用短期内较难改变。针对存量化石能源,增加碳吸收的意义不言而喻。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就是增加碳吸收的手段之一,被认为是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指出,如果没有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减排成本将会成倍增加,估计增幅平均高达138%。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将贡献约14%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描绘出这一技术的广阔市场前景。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针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攻关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气候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以广东碳捕集测试平台为例,其依托百万千瓦燃煤机组,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约2万吨;经提纯后,还可用于食品加工、化学产品生产等工业化利用领域。就此而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发展,不仅能为煤电、煤化工、水泥、钢铁等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留下缓冲空间,也对搭建“人工碳循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也应看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距离规模化商业运用还有很大距离。目前,我国二氧化碳年封存量占年排放量的比重不到万分之二,这其中,成本高、效率低是重要制约因素。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技术研发、模式创新等协同发力。比如,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发挥绿色金融作用,优化投融资环境,鼓励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项目示范推广;再比如,加快技术攻关,探索如何进一步降低能耗与成本、如何保障碳封存的安全性,等等。积极探索大规模、低成本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路径,才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大力量,为我国工业的低碳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