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NFT(异质代币)是区块链技术一项创新应用,对丰富数字经济模式,促进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具有潜在价值。但随着各类交易平台的出现,以艺术作品、游戏、数字版权等为载体的NFT引发了购买投资热潮,并出现炒作、洗钱、非法金融活动等风险隐患。所以,在NFT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警惕和防范其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引导其走上良性稳健的发展轨道。本文从NFT的特质、应用场景、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路径、可能风险等维度梳理分析其发展逻辑和带来的风险挑战。其次,从监管体系、交易平台规范和国际合作等层面提出了监管应对方案,防范NFT无序发展引发系统金融风险。
【关键词】NFT 区块链 异质代币 虚拟世界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数字经济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经济活动,与实体经济交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为数字资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于区块链底层技术基础上催生了与实物资产相关联的异质代币(NFT),逐渐成为数字经济市场中又一新领域。NFT是区块链技术一项创新应用,对丰富数字经济模式,促进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具有潜在价值。但随着各类交易平台的出现,以艺术作品、游戏、数字版权等为载体的NFT引发了购买投资热潮,并出现炒作、洗钱、非法金融活动等风险隐患。所以,在NFT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警惕和防范其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引导其走上良性稳健的发展轨道。本研究从NFT的特质、应用场景、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路径、可能风险等维度梳理分析其发展逻辑和带来的风险挑战。其次,从监管体系、交易平台规范和国际合作等层面提出了监管应对方案,防范NFT无序发展引发系统金融风险。
NFT的价值属性与应用场景
NFT的涵义、特性和发展历程。异质代币(Non-Fungible Token,NFT)是与同质化代币(Fungible Token,FT)相对应的概念,也被称为异质代币、不可互换型代币、非同质权益凭证、非同质通证与不可替换通证等,二者均依靠区块链技术作为底层支撑技术。同质化代币(FT)是以比特币、以太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FT缺乏实际价值锚定物,其价值取决于人们的共识度。而NFT不是虚拟货币,具有实际价值的文化产品、权利等客体,故其有内在价值稳定性。NFT为借助区块链技术对数字资产进行确权的一种资产凭证,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实现数字资产所有权在线转移;同时能够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交易过程,成为数字资产真实性的有效证明。所以,NFT的定义有两层涵义,一是NFT是具备一定特征的数字资产,二是NFT是权益凭证或通证。由此便衍生出了NFT的两种类型,资产型NFT与权利型NFT,资产型NFT是指各种实物或数字化资产的NFT;权利型NFT是指持有人拥有股权、债券等权利或者享有使用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权利。
NFT本身特性与区块链技术特征是密不可分的,主要有唯一性、可流通性、可追溯性、不可分割性等特征。一是唯一性。NFT与比特币不同,比特币的每个货币等价且可互相替代;而NFT则具有独一无二且不可代替的资产特性。NFT的独特性来源于区块链的技术特征,NFT代码中蕴含了其数字资产的属性信息,即区别于其他资产独一无二的专属数字ID,且随着数字资产交易流通是不可变更的。这种对价值物品进行数字确权的特性,为在数字交易平台上智能合约形式的代币交易提供了权力基础。二是流通性。由于NFT所依赖的区块链有着标准化接口和技术规范,这为异质代币在交易市场实现所有权转移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异质代币市场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币通过多元的、实时的、不间断的产品交易体系,可以满足多种受众需求。正是异质代币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一方面完善了NFT总体市场框架,使NFT市场参与者有更优的交易选择和合理的收益分配;另一方面为数字资产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使数字资产在NFT市场内外部实现价值的正向流通。三是可追溯性。由于NFT采用分布式账本方式储存,并且其数字资产数据和所有权在交易市场是公开的,随着交易完成和所有权流转,可通过追溯数字资产在储存系统中的元数据是否被修改来验证交易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也为NFT市场发展构筑了安全、便捷的底层链。四是不可分割性。普通的加密货币可分割成多个小单元,而NFT作品的计量单位则是以整体存在形式在交易平台上流通和交易,也为数字资产提供了可交易的价值物品。比如一幅画作,在NFT市场中需要按照整幅画进行交易,不能将其分切成几个部分分别进行出售交易。
NFT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与爆发阶段。一是萌芽阶段。该阶段开始于1993年Hal Finney提出了Crypto Trading Cards概念,使数字签名保证其稀缺性与不可分性,为NFT奠定理论模型。2012年建立在比特币发行与交易协议改进基础上Colored Coin的出现,这种P2P网络协议是由比特币最小面值1聪来表示,并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代表了股票、债券等资产,实现现实资产上链,成为了NFT的雏形。2014年以收集Pepe the forg悲伤蛙表情的用户通过交换代币获得图片,每张图片成为一个IP,实现点对点开放式交易,NFT逐步成型。二是发展阶段。2017年以来Dieter Shirley等统一异质代币多种标准,一款(Crypto Kitties)宠物豢养类游戏,通过NFT唯一性特点,提升了NFT的交易效率,减少NFT的交易成本,促进了NFT的发展。同期,NFT在艺术品市场,凭借其可唯一性及可追溯性的特点解决了艺术品知识产权保护、成本收益失衡等问题,促进艺术品市场发展,NFT市场交易量在2020年达到2.5亿美元。同时OpenSea、SuperRare 等NFT交易平台逐步上线,NFT项目得以进一步规范交易、扩张用户、丰富产品、捂热市场。三是爆发阶段。国外2021年一幅NFT形式的数字艺术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经过多轮竞价,最终以6934万美元价格成交,2021年交易量较2020年暴增近百倍,瞬间引爆市场,吸引了社会各界目光。国内方面,截至2022年5月约有20家上市公司推出数字藏品交易平台,NFT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NFT的价值与应用场景。一是NFT与游戏娱乐项目。NFT在游戏领域最早应用实践是加密猫(Crypto Kitties)的出现,将游戏资产和数字资产融合模式能够在游戏社区中带来更佳的沉浸式体验,这种模式吸引了大量的游戏爱好者和投资者。娱乐领域NFT应用较为典型的是音乐唱片,音乐家可以将音乐作品的音频片段标记化为代币化的数字音乐收藏品,音乐NFT在交易市场中的评估价值与粉丝社区有着密切关联。另外,NFT在体育赛事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商业应用新范式。二是NFT与艺术品。由于传统艺术品市场交易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使得艺术品投资交易缺乏流通性。NFT对艺术的资产确权、交易透明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其唯一性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天然适合与数字艺术紧密绑定,使得艺术品的创作、交易迈入了数字化时代。创作家可采用编程技术进行艺术创作,还可以将传统艺术品以图片视频、编码等形式展现。即使艺术作品被毁损,依然可以在线上售卖原作NFT版权所有权,因而NFT艺术品经济价值更高。此外,随着NFT在艺术领域的不断探索,使数字艺术逐渐向元宇宙领域迈进,在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进行艺术创作,将虚拟世界的作品延伸到现实世界并NFT化,这种特殊价值转化通道为NFT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NFT可有效解决非遗文化资源开发主体积极性低的问题。一方面,在NFT交易机制中,NFT二级市场每次交易,都需要基于交易价格,向NFT铸造者交付一定比例版税,这有利于激励NFT铸造者的积极性,激发社会资本的开发热情。同时,NFT新潮的创作形式与内容可吸引大量人员的参与,为非遗文化市场引流。另一方面,NFT交易信息公开透明、交易过程可追溯有效解决了非遗文化资源开发后的版权归属争议问题。四是NFT与金融产品。NFT不是“币”,但又与交易相关联,且价值可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巨大变化。贷款市场中,将NFT作为抵押品来融资,借贷功能可满足资金需求,国外NFTfi贷款抵押平台出现成为值得关注的NFT金融产品应用案例;区块链技术下的NFT有助于金融票据业务流程改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票据审核成本,实现金融票据的实时追溯;在证券发行和交易市场中,NFT相关复杂交易很容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证券产品,并具有二级市场的交易性和流动性,实现所有权的多次变更,创作者有权获得与艺术品相关的股利流,由此NFT或可被视为证券。如果NFT不恰当地应用到金融领域,NFT容易成为类似股权“非标产品”。NFT艺术品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其金融价值上,收藏者对NFT艺术品的收藏也是看重金融价值而非艺术文化。NFT金融化底层逻辑的合理、合规性应进一步讨论,针对金融风险应保持高度警惕。
随着NFT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NFT还可在身份识别认证、社交代币、数据库、不动产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多行业的NFT的出现和延伸,为现实资产不断向数字资产转化和数字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可能性。
国内外NFT发展路径的分化及差异原因
国外NFT发展现状。国外NFT发展起步较早,2017年加密猫和加密朋克的出现使得NFT项目进入公众视野,2021年经历一段爆发性增长期之后,NFT交易处于降温期。综合来说,海外NFT发展展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交易规模迅速增长。国外加密猫上线后,交易额由当年三季度约为11万美元迅速增长至四季度1800美元左右;随着以Opensea等为代表的NFT交易平台出现,其参与人数和交易额呈现跳跃式增长态势,据VMR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NFT市场规模高达2300亿美元左右。二是交易市场中头部效应逐步显现。一方面,NFT交易平台头部效应凸显,占据主要NFT市场交易份额,如Opensea近几年占据国外90%以上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头部效应还体现在交易类别上,海外NFT产品的交易主要集中在艺术品、文化收藏品等类别。三是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国外NFT最早应用在游戏场景中,目前成熟的应用领域有艺术品、收藏品、音乐与体育赛事等,有向身份认证、不动产和金融领域深度拓展的趋势。在美国,NFT还已被用于竞选筹款。此外,市场上还流通NFT指数基金,这是首个由NFT收藏品支持的代币平台,可以实现NFT艺术品和以太币的相互转化。四是NFT监管体系日渐形成。比如,美国监管当局重点关注NFT能否划分为证券进行监管,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条例》草案可能将NFT纳入监管。
国内NFT发展现状。相较于国外NFT产品发展,国内NFT市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2021年为国内NFT市场发展元年。整体而言,国NFT市场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NFT应用场景较为单一。国内NFT应用场景主要是在艺术品领域,而在游戏、音乐、版权等领域处于探索阶段,国内NFT更多被称为数字藏品。二是头部互联网企业参与交易平台建设。国内NFT交易平台多是由头部互联网企业主导,互联网企业背景的国内NFT交易平台占据着主要市场份额。三是面临较为严格的监管环境。国内监管机构一直对虚拟货币有着严格的监管政策,与虚拟货币同样采用区块链技术的NFT也在监管层面重点关注范围之内。2022年4月三大协会提出《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也是未来加强规范NFT市场发展的缩影。此外,各大交易平台将合规性作为NFT交易的首要目标,严防炒作并禁止二次转让。明确否定了证券、保险、信贷、贵金属等金融资产作为其权益价值映射的底层资产,要求“去金融化”,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的倾向。
国内外NFT发展阶段和发展现状各有不同,引致国内外发展路径有所分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国内外NFT底层技术架构不同。国外NFT技术是建立在去中心化后公链之上,国内主要交易平台则是未完全去中心化的联盟链,二者核心技术的底层逻辑差异会导致发展路径不尽相同;国外NFT交易可在平台上多次转让,其二级市场较为活跃,暗藏被过度炒作的风险;而国内基于联盟链的技术特质使得NFT的交易半径受到限制,无法使NFT产品在二级市场自由交易,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其监管难度。国外公链是向公众开放,参与活动、读取数据和发送交易等,其核心特点是不受管理,不受控制。国内联盟链只对特定成员开放,且有较高的准入门槛以及安全性要求。第二,国内外NFT产品发行定价方式有所不同。NFT产品的定价不同也会影响其后续交易模式和发展路径,国外NFT是把数字藏品等进行代币化,进入资本化定价方式的炒作。在交易平台发布初始定价之后,后续价格紧随市场供需关系波动而变化,会导致NFT成交价格与初始定价差距较大,有着巨大的投机套利空间;国内平台多采用统一定价机制发行数字藏品,交易价格波动空间有限。国内数字藏品利用区块链技术,锚定作品生成链上唯一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数字凭证,不可篡改、不可拆分、限量发行,目的是实现作品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收藏、使用和流转,传递的是数字文化要素的价值。第三,面临的监管环境不同。国内对NFT发展保持谨慎防范的态度,而国外监管环境则相对宽松,所以国外NFT发展路径和品类更具多元化,应用场景生态活跃;而国内NFT产品在版权、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例如,对于发行藏品内容,国外NFT不必经过版权审核,国内规范的数字藏品必须经过相关审核才可上链发布。
国内外NFT差异的主要原因。NFT具有较强的金融产品化模式,国外的NFT平台出现NFT金融化趋势。NFT作为新生事物,其自身唯一性、可追溯性等特征契合文娱产业的需求,NFT的价值本应源自于具有某种价值的有形标的物,但NFT金融化趋势采用是虚拟经济资本化定价方式,NFT价值背离数字藏品等商品实际价值,成为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一样没有基础支撑的共识价值。例如,在平台内交易过程类似于公司的IPO,NFT发行时铸造者会预先设定智能合约限制发行数量、发行价格与转售版税,购买者在特定时间抢购,“链圈”称之为“抢新”,类似于股票,NFT价格波动与人们心理预期等有关,NFT项目参与者的盈利模式与股票买卖一致,低买高卖,同时还要求参与NFT交易用虚拟货币以太币进行变现;ERC-998标准应用使NFT都可分割,符合金融的众筹属性,基于NFT初始所有权拆分,以众筹方式售卖NFT部分所有权,容易引发非法集资,影响金融稳定性。
西方国家鼓励各类投机活动。在美国NFT的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能够快速发展与目前美国的经济大环境有关。美国2020年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M1增加3.4倍,通过NFT项目炒作滞留大量美元现金,减少了货币的流通量与流通速度,从而降低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其次NFT交易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NFT不像石油,可以作为生产要素,NFT在美国是民间大量交易的资产,其价格高低不会影响厂商的生产成本。最后NFT不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NFT不是生活必需品,其价格高低也不会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另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西方国家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在传统产业受疫情冲击一蹶不振时,NFT成为投资蓝海,引发关注。同时,名人效应,NBA顶级球星库里、特斯拉总裁马斯克等名人纷纷参与NFT项目中,吸引大量粉丝参与。
发展实体经济是我国之战略,防范金融风险,纠正经济脱实向虚趋势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所以,中国抑制NFT的炒作行为。我国仅允许NFT交易存在发行市场不允许存在流通市场。但目前地下的二级市场依旧活跃。二级市场主要是利用平台漏洞,多数NFT交易平台具有转赠功能,通过“场外转账付款+场内转赠交货”形式完成NFT的地下交易。虽然各大平台纷纷设置禁止转赠期,而禁止转赠期的存在正好为卖方炒作造势提供了时间,拉高了NFT价格,目前我国各大NFT发行价格普遍在几十元左右,但一经炒作,地下二级市场价格便不可估计。
NFT的风险和挑战
技术风险。区块链技术本身的风险源自区块链技术不成熟和区块链机制设计,区块链的风险点与NFT交易安全性也密不可分。一方面,作为NFT关键技术基础的智能合约本身存在程序结构不完善等安全漏洞;另一方面,NFT的加密技术和储存密钥也存在被病毒入侵的可能。这些区块链固有的技术漏洞也为NFT交易活动埋下了隐患,例如,作为全球知名的NFT众筹项目DAO,因其智能合约的漏洞遭受黑客攻击,造成数千万美元的损失,使得NFT交易安全性备受关注。此外,在整个NFT竞价交易过程中,各种身份信息、交易信息等隐私数据泄露风险逐渐增加,一旦在NFT流通过程中发生泄露行为,会危害参与者的资产安全,给NFT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带来诸多不便。
法律风险。对NFT项目而言,目前区块链技术是采用“去中心化”理念,加密后数字资产所有权归属问题也成为不容忽视的法律风险点。一方面,在线上竞价过程中,将NFT项目进行竞价售卖之人不易区分,若不享有实物所有权第三人将艺术品转变为数字资产进行发行售卖,会带来侵权风险。另一方面,NFT的信息披露不规范,使得参与者难以了解NFT产品的真实情况,可能会引致侵害消费者权益、非法融资等风险。在当前缺乏市场法律法规监管和行业规范约束的情况下,对NFT交易活动可能带来的相关法律风险要持续关注。
交易风险。与国外公链发行的模式不同,国内主流NFT平台主要是以私链或联盟链的形式发行NFT数字艺术品。同时区块链的匿名交易机制在现有的发行交易模式下,难以甄别参与者的身份信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NFT交易活动穿透式监管的难度。此外,NFT交易流主要是在各类交易平台上完成,交易平台运营涉及到交易数据处理、NFT产品发售和商业宣传等环节的合规性,可能会带来转售和炒作NFT产品的风险。另外,运用NFT诈骗手段引诱早期投资者,在项目有些成效之后,吸纳的资金增加,卷走所有项目资金,卖掉预先开采的代币,榨干投资者的所有资金,例如著名的Evolved Apes案例。
洗钱风险。NFT产品容易被用于洗钱活动,通过非法资金与自己进行虚假交易在交易环节达到洗钱目的。NFT存在洗钱风险的原因有二,一是NFT一般需要虚拟货币或数字代币购买,在NFT交易过程中便涉及了虚拟货币交易,虚拟货币因其完全去中介化与匿名性特点易成为非法交易与洗黑钱的工具。二是在以太坊2.0中具有资产质押功能,一些非法资产往往利用监管漏洞。交易对手身份不明,易成为非法洗钱渠道,NFT价格存炒作,易掩饰非法资金来源;NFT交易具有可转换性,变现迅速难以追查,通过NFT洗白,其背后的赃款却也更加隐蔽,牵涉的利益也更加巨大。“虚拟货币洗钱像是阴谋,而NFT和艺术品洗钱更像是阳谋。”
金融风险。NFT产品在市场炒作行为带动下的价格有时会脱离其正常估值水平出现大幅下跌现象,例如,推特第一条推文以NFT形式出售,其转售价格约4800万元标价,而竞价最低报价约在6美元,这种现象折射出NFT市场价格风险。另一方面,由于NFT的稀缺性和投资空间大等优势,在NFT发行交易过程中易出现金融化、证券化倾向等风险隐患。有的将证券、信贷等金融产品嵌入NFT底层商品中,打着NFT旗号规避监管并从事金融交易活动,例如,把NFT包装成金融产品,鼓励或诱导大家去投机炒作买卖;通过非持牌的交易所或网站进行类似股票的交易;代为融资投资,进行杠杆操作等,这类现象给监管当局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会进一步放大NFT的金融风险。随着NFT逐渐成为投资热门,大量资金涌入NFT项目,导致NFT产生泡沫,一旦NFT热度退去,泡沫破裂又将冲击一国的金融安全。
NFT未来应注重哪些监管
赋能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辩证地看待NFT,采取管禁结合的方式,引导NFT项目为我国发展作出有益贡献。一方面,赋能实体经济,发挥NFT在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方面的正面作用。确保NFT产品价值有充分支撑,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防止价格虚高背离基本价值。保护底层商品的知识产权,支持正版数字文创作品。真实、准确、完整披露NFT产品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同时,NFT是存在现实标的物,NFT模式可为各类艺术品快速变现提供有效渠道,提升各大品牌的名度和销量,NFT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另一方面,NFT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投资蓝海,大量资金涌入形成了价格泡沫,容易引发金融风险。所以,既要肯定NFT作用和价值,又要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防范“脱实向虚”引发金融风险:不通过NFT底层商品变相发行交易金融产品,从事类似证券、保险、信贷、贵金属等金融资产活动;不分割NFT所有权或者批量来开展代币发行融资(ICO);不为NFT交易提供集中竞价、电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不采用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作为NFT发行交易的计价和结算工具;不为投资NFT提供融资支持;同时,消费者应切实维护自身财产安全,自觉抵制NFT投机炒作行为,警惕NFT等非法金融活动,并积极配合反洗钱工作。
构建完善的NFT监管体系。NFT行业的运转完善的宏观监管体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尽快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健全NFT制度保障。应及早出台NFT等数字代币监管规范,着力点放在NFT资产属性厘定、交易操作流程、技术稳定性等方面;界定出NFT资产类别后,二是要建立标准化的NFT市场准入规则。尽快制定NFT行业发展规范,要严格把关参与者的准入和建立动态的退出机制,谨防借助NFT活动的监管盲点从事恶意炒作、洗钱、非法融资等活动。三是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和机构。将NFT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在NFT产品铸造、发行、流通等环节实施细化监管要求,建立分层监管结构并重点关注交易行为的合规性。
强化NFT交易平台管理,提高行业自律意识。交易平台的规范和管理是NFT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管当局重点防范的风险点。一方面,要健全NFT交易平台的设立、运营和退出机制,加强交易平台及其控股企业的资质、注册地等审核,严防交易资金脱离监管范围;另一方面,完善交易平台区块链技术规范,不断提高平台交易网络的安全性,以便从技术上更好支撑NFT的顺畅流通。最后,规范交易平台信息披露,建立起监管机构与交易平台的风险预警共享机制,在资金交易过程中及时向监管机构反馈异常交易等风险预警信息,避免NFT风险向其他金融市场传递蔓延。
加强国际协同监管合作。目前国外对NFT监管日益加强。欧美反洗钱机构指出:NFT不可互换,只用作收藏品,不作为支付手段或投资工具。NFT若被用于“投资目的”将会受到严格监管。并要求“NFT发行人必须是法人”要向当局注册并遵守法律规定以保护消费者。俄罗斯将NFT纳入立法的法案,NFT一词引入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使得“那些拥有异质代币的人的权利需要得到保护”。NFT市场较为活跃的韩国于2022年2月宣布加强对包括NFT在内的新交易资产监控,加强对NFT和元宇宙等新兴市场企业IPO核查,并对数字资产市场对消费者造成损害的因素制定对策。日本政策文件显示,将开始监管NFT代币以及初始交易所发行(IEO)领域,为NFT建立监管框架的这些事项已经在其议程上。美国也发布了针对加密货币行业的定制指南,强调制裁非合规的要求。所以,资本全球化趋势下我国NFT监管体系需要建立与国外NFT监管部门的联动机制,厘清NFT交易的管辖范围,共同维护NFT市场稳定。此外,健全与各国监管部门的NFT交易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打击假借NFT交易从事非法金融活动。
依据中国现实设立NFT应用场景边界。随着国内外NFT市场蓬勃发展,市场中出现“万物皆可NFT”的倾向,NFT应用场景边界界定和规范迫切性日益凸显。NFT应用场景搭建应在法律和监管的约束下,合理向现实世界中的各类资产延伸,不能任其无序延伸,合规创新的NFT产品,要界定NFT场景的禁区和绿灯区,引导NFT市场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变革、丰富数字经济形态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构建一个立场中立、成本低廉、融合多方技术、永久存放,并且可监管的NFT基础设施。一方面可以规避NFT与虚拟货币牵扯太深的风险,同时将NFT更名DDC(分布式数字),在DDC网络平台方使用人民币进行相关服务,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作者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桑乾坤、魏子鲲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度开放下外部金融冲击应急系统研究”(20ZDA1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解学芳、徐丹红:《NFT艺术生态链拓展与数字治理:基于参与式艺术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
②魏丽婷、郭艳、贺梦蛟:《非同质化代币(NFT):逻辑、应用与趋势展望》,《经济研究参考》,2022年第4期。
③祁明、肖林:《虚拟货币:运行机制、交易体系与治理策略》,《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