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聚焦

人民论坛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芯片产业发展中的人才资源瓶颈与治理路径

邵 军 《 人民论坛 》( 2022年11月30日   第 05 版)

    【摘要】集成电路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产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着突出的人才资源瓶颈问题,主要表现为高端人才稀缺导致的结构性瓶颈,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和供给规模持续性不足导致的规模性瓶颈。为此,应加强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夯实人才资源基础,积极引进与存量提升并举、扩大高端人才规模,防止金融资本无序扩张、保障人才供需稳定,缓解供需空间错配、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

    【关键词】芯片产业  集成电路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集成电路也称芯片或半导体,是采用特定制造工艺,在晶片或者介质基片上将晶体管、电容、电阻、电感等元件进行布线互连,并且封装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微型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主要承担着数据的存储与计算功能,是信息系统的关键器件,常见的集成电路芯片产品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图形处理器,以及各种IC卡片和传感器等。集成电路制作过程包括设计、制造、封测三个主要环节。集成电路技术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材料科学及工程技术的进步,集成电路沿着更精密、更复杂、更微型化的路径不断发展,目前最先进的5nm芯片可实现每平方毫米超过1.7亿个晶体管密度。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的统计,2021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到5559亿美元,集成电路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不可缺失的基础性产品。客观而言,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基础仍相对薄弱,“缺芯少魂”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积极应对集成电路专业人才资源瓶颈等制约发展的因素,大力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特征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较早,但受各种原因影响而逐渐落后于世界前沿。为改变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应对芯片高度依赖进口带来的重大安全隐患,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启动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系列重大工程。近年来又先后发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文件,从产业规划、财税支持等多个方面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政策支持。综合而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突出特征。

    一是从产业规模来看,集成电路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企业、研发中心以及相关科研院所的数量已超过上千家。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自2009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关口后一直呈加速增长态势,2021年更是达到了10458.3亿元,同比增长18.2%。从细分行业来看,2021年设计业、制造业和封测业的销售额分别达到4519亿元、3176.3亿元和2763亿元,近十年间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1%、19%和10%。2021年国内生产的集成电路达到3594亿块,同比增长37.5%。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地区目前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集聚区,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的投资也出现了快速增长。

    二是从产业结构来看,集成电路各细分产业的比重结构逐步优化。下游封装测试业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占比曾长期最高,而上游设计业占比则相对较低。设计是知识产权特征最密集、增加值最高的环节,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11年设计业占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比重首次超过了制造业,2016年又进一步超过了封测业,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中最大的部门。2020年制造业销售规模也超过了封测业,成为集成电路产业第二大部门,并且制造业与设计业的销售规模差距的增速近年来稳步下降。一般认为,集成电路产业设计、制造、封测三业结构合理占比为3:4:3,虽然据此标准仍有距离,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分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三是从技术水平来看,集成电路产业距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目前,在集成电路三业中,只有封测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不存在技术代差,设计业与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仍相对落后。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主要聚焦中低端市场,在中央处理器、存储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高端通用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制造业的工艺技术相对落后,虽然中芯国际、上海华虹等国内龙头企业已具备14nm、12英寸晶圆生产能力,但较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两代以上技术差距。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我国每年都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集成电路产品。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15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即已超过原油进口额,2021年集成电路进口规模更是高达4325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物资。除此之外,集成电路设备领域“卡脖子”的局面仍未有明显改观,例如主流EDA设计软件基本来自美国公司,高端材料主要依赖于美日企业,而制造阶段所需的高端光刻机设备受制于荷兰ASML公司。

    集成电路产业面临人才瓶颈的现状与原因

    集成电路产业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人才密集等突出特征,漫长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使其成为复杂程度最高及全球分工体系最为深入的产业之一。人才资源无疑是集成电路产业极为关键的投入要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人才资源的长期积累,然而人才资源缺口也是目前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深入发展的瓶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0—2021年版)》(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约54.1万人,设计业、制造业和封装测试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分别为19.96万人、18.12万人和16.02万人。预计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6.65万人左右,其中人才缺口将达到20万。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同时面临着人才结构和人才规模上的瓶颈。

    集成电路产业所面临的人才结构瓶颈,突出表现为行业高端人才稀缺。集成电路产业高端人才并非单纯的技术研发人才,而是能够集成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其对前沿技术发展方向和商业发展模式都能够发挥应有的引领性作用。高端人才的形成既是长期科研积累的结果,更需要依托于产业实践而积累丰富的隐性经验与商业直觉,两者构成互为反馈的闭环,这与集成电路产业高度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特征是分不开的。技术创新需要产业资本的支撑与验证,而产业发展也为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这决定了高端专业人才难以在单一的科研或产业环境中培养。客观上,高端人才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领域也属于稀缺资源,对于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且处于后发攀升期的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高端人才的重要性及稀缺性就更加凸显出来。国内科研院所目前仍然是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地和聚集地,但更多是围绕技术前沿进行探索性创新,传统的科研考核模式使这些专业技术人才主要聚焦于理论成果,更为关注论文专利等形式的产出结果。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往往缺乏对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前进方向的预判,二是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与产业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高端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且相辅相成,受制于产业基础以及当前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等因素,集成电路高端人才的稀缺客观上将是一个长期问题。

    集成电路产业所面临的人才规模瓶颈,突出表现为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及供给规模的持续性不足。《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相关毕业生规模在21万左右,且其中仅有13.77%的集成电路相关专业毕业生选择进入本行业从业。从全国高校来看,开设集成电路专业的工科院校数量并不多,而同时具备本硕博等完全培养层次的高校更是有限,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每年的人才供给规模。这与集成电路专业建设对工程设备及资金投入等基础条件的要求较高有关,专业的开设具有较高门槛。2015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有关高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通知》,确立了首批9所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2019年又进一步扩容至28所。仅从培养规模来看,上述微电子学院每年能够向产业输送的人才数量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缺口。尽管集成电路产业备受关注,但也应看到,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滞后,相关战略构建及政策支持客观上也缺乏连贯性,薄弱的产业基础很难形成对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有效驱动。此外,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基础性的实体产业部门,具有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事实上较为漫长,除个别头部企业,大部分企业的利润创造能力远比不上虚拟经济。以中芯国际为例,该公司年报显示2021年净利润达到112.03亿元,但此前四年则均未超过50亿元,2018年甚至只有3.6亿元,与其超过2300亿元的总资产相比,不仅利润规模和利润率偏低,而且波动性较大。从我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来看,集成电路产业的景气指数要明显低于电子商务、互联网产业,这也导致部分相关毕业生并不愿意进入该行业,加剧了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人才缺口问题。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瓶颈的治理路径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将集成电路列为战略性前瞻性产业,具体提出了完善集成电路供应链体系、集中突破高端芯片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新兴技术等重大目标任务。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改善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紧缺现状,解决人才资源瓶颈问题,对此具体提出以下相关治理路径。

    一是加强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夯实人才资源基础。高等院校仍然是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稳步推进高校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提升,是解决集成电路人才短缺和供给瓶颈的根本对策。一方面,应在总结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成功经验案例的基础上,推动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进一步扩容,适当扩大专业招生与培养规模,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面,激励更多高校加快推进专业建设。另一方面,应从基础素质与实践素养协同推进的角度,积极提升高校院所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基础素质方面,集成电路专业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作为面向产业的专业人才,还应具有一定的商业知识储备。应及时总结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人才培养经验,加强集成电路基本教材编制,形成可供推广复制的培养方案范本,助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应紧密结合当前高等院校新工科、新理科、新文科建设,加强数理化基础专业与集成电路专业的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推动商业思维通识教育,着眼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在实践素养方面,应统筹多方资源,采用多种形式,积极推动集成电路专业形成产教融合、校企联合的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具有产线经历的专业人才。例如,目前有些集成电路企业有向高校提供免费流片的合作计划,不仅能够给高校带来新的研究机会,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工艺流程,也有利于厂商不断改进工艺水平,实现多方共赢。在梳理相关做法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通过税收抵扣、科研专项支持等举措,积极鼓励支持更多集成电路企业参与到免费流片计划中。

    二是积极引进与存量提升并举、扩大高端人才规模。高端人才特别是高端领军人才缺乏,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突出难题。当前阶段,集成电路高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应采用积极引进与存量提升协同推进的举措。受限于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技术层次相对落后的现状,短期内应重点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扩大高端领军人才规模,发挥高端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引流带动作用。具体而言,应全景绘制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导航图,构建规模适度的高端人才数据库,依托重点企业和平台企业,一人一议,一团队一议,力争在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组建具有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当前,美欧意欲技术“脱钩”、全球疫情反复波动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应积极探索以更为灵活的方式利用境外高端智力资源,更加注重面向俄罗斯、芬兰、以色列、瑞典、乌克兰等基础科学领域具有较强实力的国家,加强离岸研发中心布局建设。吸引高端专业人才,应注重人才生态环境的优化及制度创新,着力推动商居环境的规范化与便利化。例如,当前很多地方的人才待遇与职称及工作经历挂钩,而海外人才往往难以提供相关资质材料,苏州自贸区曾创新制定出台《苏州市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资格办法(试行)》,明确了冶金、建设、石化、机械等领域79种国际职业资格所对应的国内职称等级,据此可以申请办理国内相关人才待遇,相关经验可以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以及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加以借鉴或复制。此外,积极扩大高端人才规模,还应做好存量提升的文章,通过开展在职研修培训、推进校企合作对接、创办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等制度化举措,为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的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防止金融资本无序扩张、保障人才供需稳定。我国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缺口凸显,在一定程度上与金融资本的无序扩张密切相关。受数字经济发展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资本市场对于集成电路产业过度关注,在产业利润增长有限的背景下,只能通过资本炒作与资产泡沫化来满足金融资本逐利的目的。大量初创企业的关注焦点在于潜在市值而非利润创造,有些企业甚至仅有概念而无实际产品,为了达到资方所要求的快速扩张并尽快上市的目的,在人才供给限定的情况下通过高薪在短期内大量招聘人才,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对集成电路专业人才供需格局造成显著冲击,加剧了集成电路企业所面临的人才缺口。金融资本无序扩张所带来的高薪岗位具有非常明显的随机性与不可持续性,并不会也不可能成为集成电路专业人才供给增加的稳定驱动力。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全球重要集成电路企业无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逐步带动了人才的培养并形成了稳定的人才供需格局。实现集成电路人才供需匹配,应从宏观层面上构建集成电路产业长期发展战略及技术路线图,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路径与重点领域。依托国家层面规划发挥引导作用,带动集成电路产业稳步持续发展,尽可能避免金融资本无序扩张导致的“脱实向虚”及“资产泡沫化”对产业发展造成负面冲击。长期稳定发展预期的形成,也将会进一步保障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与供给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四是缓解供需空间错配、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客观而言,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缺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才供需错配以及人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造成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重点攻坚项目来推进,多集中于上海、无锡等地区。21世纪后,更多市场力量开始参与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特别是近年来受复杂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内对于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集成电路投资热,产业布局愈发分散。除了一线城市外,众多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也在深化布局集成电路产业。产业与人才资源之间在空间上的错配导致了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专业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难度和成本,加之部分地区自身缺乏足够的人才资源吸引力,这也加剧了集成电路产业所面临的人才缺口问题。对此,一方面,要对集成电路产业布局进行必要的宏观统筹,把握集成电路产业高资本和人才资源投入的基本特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围绕科教和人才资源丰富地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共生集聚式发展。对于过去形成的但科教和人才资源相对稀缺的重要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应鼓励集成电路专业科研机构异地举办研究院或教学机构,形成产教融合、供需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结合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大背景,探索构建跨区域、泛区域的集成电路专业人才数字化服务平台,提供人才信息发布、人才政策查询、人才工作办理等一体化服务功能,有效破解人才供需空间错配问题,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

    (作者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东南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