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被党和人民寄予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的殷切期望和时代重托。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而个体社会责任便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之一。营造勇担个体社会责任的新时代青年文化,需要助推青年个体健全权责平衡意识、增强生活现实感;优化群体互动、鼓励群体间竞争、注重亚文化沉淀的“程序公正性”;以系统性方法把握青年文化营造、将责任意识培育贯彻到青年成长全过程之中。
【关键词】青年 社会责任 权责平衡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来说,青年都是未来和希望之所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被党和人民寄予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的殷切期望和时代重托。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笔者认为,个体社会责任便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之一。
新时代个体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个体社会责任指的是,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个人、成员或其他实体,在追求自身利益之外,还需要意识到并加以承担的提升自身及所在群体思想境界、精神修养、能力素质、治理水平的义务。强调个体社会责任,有助于个人、成员或其他实体更加公平、公正地对待“他者”和周遭环境,并在与之进行关联及互动中提升各方的安全感、信任度、和谐水平、协调层次以及稳定秩序,进而为社会整体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和平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社会是由众多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包括机构、单位、企业、家庭等组织,个体未必都是个人,但最终却都是可以追溯到个人的。个人之于社会,恰如滴水之于江河湖海。如果没有投身江河湖海,一滴水很快就会蒸发。姑且不说其他个体社会责任,单就个人对家庭成员的善待,如赡养老人、抚育幼儿等,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健康、稳定有序、存续发展就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什么不是一般性地、笼统性地提出社会责任,而是强调个体特别是个人的社会责任?这是因为个体是更切实有效的决策主体。个体有着更为具体、真切的成本收益考量和观念价值信仰,在面对不同的社会环境、制度、结构及风险带来的障碍与冲击、困境与挑战时,可以作出更为根本、更加直接、更能持久、也更灵活敏捷的反应。
当前,强关联性对个体的影响愈加凸显。在以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快速交通为技术突破点的新时代,社会个体特别是青年之间具有更强的信息、物资和时空关联性,在观念与行为方面容易产生更多、更大、更广泛的相互影响和连锁反应。由此,如果不对个体的社会责任予以强调,在扩大的网络影响和从众效应的作用下,就可能会加大、加重个体在群体行为中滋生社会风险的突然性和波动性。换言之,新时代的强关联性容易让人们的行为相互影响。如果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讲求社会责任的行为,比如传播网络谣言等,就会产生相当广泛的不利影响。由此,个体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时代青年文化营造的客观挑战
年龄结构的挤压。随着预期寿命的增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给新时代青年群体带来了影响。年龄结构的挤压意味着,青年要在传统的职业结构里谋求一份所谓的“正经”工作往往会面临比较激烈的竞争,通常需要有独特的优势才能胜出(这直接体现在诸如公务员这类传统职业领域中)。于是,青年更多地致力于对新思想、新观念、特别是新的行为权利的追求,也更难接受相对传统的文化传播、宣讲、灌输方式,以及对过去证明有效的规范、规则、规制的强调。
总之,年龄结构形成的职业挤压,让思想活跃、敢为人先的青年在创新性活动或新出现的职业中,更具有优势,也更具有发言权。由此,相应领域的文化营造乃至整体青年文化的营造,也需要更多地依赖于青年群体。
社会个体化趋势。社会个体化指的是,社会中大量个体越来越倾向于摆脱社会关系和交往所带来的压力,他们倾向于或满足于一个人无拘无束、独立决策、自由生活的日常状态。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非常便捷地、无接触地获得多种多样的基本生活物资和服务上的满足。此外,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我国青年群体的社会个体化趋势。随着国家力量从私人私密生活领域退出,以及传统单位制、乡土社会纽带和组织的消解,新时代的青年在价值观层面越来越认可追求个人权利。他们倾向于认为:个人应该有根据喜好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权利;而责任,特别是社会责任,更多的应该是别人,特别是年长者、决策者以及其他更有权力的人承担。
需要强调的是,前文所述的强关联性与社会个体化趋势是相辅相成的。一些基于人性、理性所确立的具有说服力的价值和观念,只有融入到更多的交流和人际间的充分沟通中,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获得青年群体更为广泛的认同。
从自身出发做勇担个体社会责任的青年
懂得平衡权利与责任。如前所述,当代青年具有越来越强烈的权利意识。这里所谓的“权利”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社会中的个人追逐利益或者生计的权利、进行劳动工作的权利、从事诸如渔业农业等可能因环境污染而受到威胁的特定职业的权利、为了利润和市场而竞争的权利。此外还有:接受延续生命的医疗服务的权利、享有一定社会保障福利的权利以及根据自身立场发声的权利。
所有这些权利,其微观的个体践行都与宏观的整体行为密切相关,如果个体不重视其中存在的需要适当约束的责任,就会因为整体行为的“公地悲剧”逻辑,而导致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可以践行的权利。比如,作为个体的渔民若放纵自身的欲望,进行过度捕捞,就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渔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新时代的青年应从自身出发,意识到权利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在越来越强烈的权利意识萌发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其背后蕴含的责任;要有责任和担当,要有底线意识;要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危难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并能有所行动。
不断增强生活现实感。网络社会改变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方式。新时代青少年在运用新媒介时,越来越多地在技术方面表现出拥有某种“力量感”,即可以通过虚拟的方式接触成人世界的内容。一些游戏通常会涉及现实生活中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务,如恋爱、登山、赛车、战争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游戏活动虽然或多或少是成人世界的虚拟化表征,但却并不意味着通过游戏能够使青少年对真实世界产生真切的感受。相反,他们对于现实的认知可能会因此而出现偏差。对生活经验必要积累的缺乏,可能会让新时代青少年的现实感出现偏差。
新时代青少年要克服现实感的偏差,解决对社会约束条件敏感度不够的问题,就需要保持对于社会生活的好奇心,勇敢地迈向真实世界,切身体验不同人所遭遇的现实约束、时空条件,感受他们的决策过程、选择困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辨析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进而做一个有个体社会责任感的人。
优化群体互动,构建青年文化的沉淀规则
鼓励竞争,注重“程序公正性”。青年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待淀性”特质。换言之,青年群体中的许多“标新立异”,也许只是在一段时间里、一定圈子中比较时兴的现象而已。事实上,多数青年活动中出现的新兴事物,未必能够真正地沉淀为青年群体相对稳定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也不一定能够产生真正持久深入的影响。要想真正深入人心,对社会产生持续有效的影响,这些新兴事物还需要经历一个沉淀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青年文化在形成或者沉淀的过程中,其内部本身会存在着“分歧”“反转”“矛盾”。在关联性越来越强的新时代背景下,各类活动和现象更容易因为接触而发生碰撞,甚至呈现出较强的对抗性,比如在所谓的“粉丝文化”中就存在着冲突形式比较激烈的“饭圈”现象。这种对抗性能够促使和刺激青年群体对相关亚文化的热情投入,在批评和反批评的过程中强化相应认同,甚至形成某种更具基础性的底层认同。
由此,主流意识形态应更多地以“程序公正性”为导向,为新兴事物沉淀过程中的“对抗”提供解决之道。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将自身降格为一种需要强制灌输的固有观念和规训话语,而不是有利于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年群体解决分歧、进而形成有效社会交往和健康日常生活的程序、制度或路径,就很难真正地融入这些社会群体。政治力量在观念和规训的灌输之外,有时还会采用强制关停等行政手段。但这种做法在网络时代通常很难形成对各种亚文化的有效管制。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抗性意味着面对统一的强制关停,原本具有分歧的亚文化可能在对抗的过程中求同存异,形成一致对外的“共识”。另一个原因是,这么做可能会刺激亚文化走入“地下”状态,形成更加强烈的叛逆倾向。
细化权责,明确地落实到个体。除了注意“程序公正性”之外,还需要将权责更多地、更明确地落实到个体而不是群体身上。我们有时候会过度简单化地配置文化方面的责任问题。对于文化管理者来说,将政策直接指向相关平台、公司或单位,不仅会带来管理上的方便,而且能够提高监管的效率。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应有的作用,如果管理力度过重,会导致相关单位束手束脚,不敢在文化领域有所作为;如果管理力度过轻,会导致无法真正有效地在青年群体中开展文化建设工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并未明确区分文化领域中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而是让所有者承担连带责任,这无疑加大了私有平台、公司或单位的相关责任压力。这套管理方式方法被用到诸如协会、联盟之中,不免会导致监管的层层加码。于是,文化的繁荣,特别是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的营造就愈发困难。
总之,营造勇担个体社会责任的新时代青年文化,需要文化管理者更多地将权责明确落实到个体身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青年学会权衡权利和责任,成为心智健全的行为主体。文化管理者需要意识到,同一个文化政策是无法达成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的:一方面通过给平台、公司或单位施压,对青年施以约束,促使他们严守规矩;另一方面却希望青年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开拓进取。
在整个社会中夯实追求个体社会责任的价值基础
以系统性方法把握青年文化营造。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会影响我们的推理,对此我们应该保有足够的警惕。对于“青年文化营造”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接受这样一种基本立场:在文化上,青年会竭力寻求他们自身的价值和偏好,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取向和利益,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该立场与文化社会学中所谓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颇为契合,也适用于对不同世代间文化关系的理解。从系统性层面上,我们应该根据这个立场来助推追求个体社会责任的青年文化营造。
从这样的立场出发意味着,通过系统性的力量让青年自身更好地去权衡“追求个体社会责任”的青年文化与“不追求个体社会责任”的青年文化在产出或结果上的差异,并助推他们研究何种结果会更优。这里的“更优”是指,产生的结果对于整个青年群体而言都是更好的,或者退而求其次,至少结果对于所有可能利害相涉的青年都更好。从这样的立场出发还意味着,要引导青年学习和掌握系统性推演的方法,并运用这一方法,将文化营造问题转化为个人选择问题,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旦青年越来越意识到社会的系统性,他们也就能够更好地将文化营造问题处理成个人选择问题:为了自身收益,单独或者与其他青年一起参与某种青年文化的营造,就像是在做一种理财产品的选择,实质上是在控制风险与财产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将责任意识培育贯穿青年成长全过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营造追求个体社会责任的新时代青年文化,还需要注意将责任意识贯彻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首先,家长要有意识的、适时的收回帮扶的双手,让青少年勇敢地去试去闯。家长过度的大包大揽对青少年形成必要的个体社会责任意识是极为不利的。因为这样会减弱他们脱离舒适区的动机,并降低这种脱离的紧迫感,并不利于青少年生活现实感的正确形成。其次,在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要对其个体社会责任意识的逐步形成提前有所规划与安排。从孩子年少时起,父母、家人以及老师就要注意培养和维护其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和责任心;让孩子参照“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个体行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努力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生活、有同情心、移情能力好的人。再次,要注意将某些基本认知能力的养成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这些认知能力应该包括:通过某种渠道,进行某种检索,以获得特定知识的能力;通过广开言路,听取多方面意见建议,对事件形成相对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则,不断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
总之,营造追求个体社会责任的新时代青年文化,首先需要认识到青年个体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其次要对新时代青年文化营造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充分的预估;最后要从青年个体自身努力、群体互动相关制度政策导向、社会的横向纵向系统这三个维度来权衡和考量。具体而言,在协调青年群体互动的制度与政策上,要注意把握“宜疏不宜堵”的原则,形成竞争机制,不断强化文化沉淀的“程序公正性”;要注意遵循亚文化发展及其管理的特有规律,将权责更多地落实到个体身上。在社会系统层面上,要注意采取系统性的方法,让青年在日常生活的选择中感受到个体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此外,还需要系统性地将责任意识培育贯彻到青年成长全过程之中。青年应当懂得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权利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青年投身到追求个体社会责任的文化营造之中,需要不断增强生活现实感,提高自我管理水平,维护好与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多权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参考文献】
①王水雄:《社交模式变革下的青年文化建设》,《青年研究》,2021年第2期。
②马中红、胡良益:《互嵌、分歧与可见: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新趋势》,《青年探索》,2021年第5期。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1年7月1日。
⑤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5月5日。
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国政府网,2013年5月5日。
⑦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9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