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是时代新人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要求。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西方物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带来的风险挑战。因此,要在党的领导下,从哲社文艺领域、网络传媒阵地、学校教育渠道、纪念庆典活动等方面下功夫,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原则,加强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引导与安全。
【关键词】青年群体 意识形态安全 青年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健康发展,保持一种相对安全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它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精神内核,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样,青年工作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影响民族复兴伟业。正因如此,围绕新时代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主题,从为何重要、面临什么风险、怎样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将有利于意识形态安全理论和青年学理论研究的深化,对于新时代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将提供有益的智识支持。
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
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他们的精神状态、思想动向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也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擘画的实现。
青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走向社会,精神世界的塑造都是极为重要的内容。青年学生是思维最为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群体。他们的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心智情感发育尚未成熟,正确价值观有待成型,因而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可塑性较强。步入社会后,他们成为职场中的一员,无论是从事传统职业还是新型职业,同样涉及如何正确看待时代、社会、人生等重要问题,如何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解读社会、面对人生,培养勤于开拓、善于思考、勇于担当的道德品质和思维方式等,这些都需要青年在摸爬滚打中锻炼成长。相反,如果在青年时期被各种错误思潮诱导而出现思想混乱、价值取向错位、精神发育不良等问题,那就会影响自身未来的发展和人生意义的书写。因此,加强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引导与安全,直接关系到青年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
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接续奋斗,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只会流于空谈。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群体要善于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不为各种诱惑所动摇,不为表象所蒙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定力,自觉将青春奋斗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时代伟业,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同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将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惊涛骇浪,需要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如果年轻人沉迷于物质享受而缺乏精神追求,拘泥于“小我”而缺乏“大我”格局;或者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压力时采取“躺平”“佛系”态度,缺乏不怕困难、永不气馁、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那么,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不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就需要重视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应将其放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予以重视,使青年一代不辱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
新时代为青年提供了美好际遇,为其求学生活、施展才华打开了广阔的天地,青年也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他们在追逐梦想的征程上始终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无论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还是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国家需要时都有青年担当作为的身影。应该充分肯定,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展现了主动的奋斗精神、浓郁的家国情怀、充分的历史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但也必须看到,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挑战。同时,青年自身也因阅历尚浅和认知局限,在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思想困惑、成长路上的成败得失时,会出现迷茫和彷徨,被一些“杂音”“噪音”所影响。这提醒我们必须密切关注青年群体的思想动向和成长问题。
西方物质主义对精神价值的影响。西方物质主义作为一种以拥有财物多少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观,通过市场经济以及网络媒介等载体,影响着青年的精神世界,滋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一方面,物质主义利用市场的逐利性诱发拜金主义现象。青年群体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容易把经济领域的物质利益最大化准则泛化到其他生活领域,突破市场与社会的边界,甚至变成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这不仅消磨了青年人的艰苦奋斗意志,也腐蚀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物质主义通过物质的占有欲催生享乐主义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选择空间,但也给物质主义盛行提供了现实的温床。有的年轻人不再欣赏祖父辈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道德准则,甚至认为这些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已经落伍过时,转而采取“我消费,故我在”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各种资本平台和算法推送的影响下,加上直播带货和流量明星的示范效应,一些青年人沉迷于超前消费、炫耀攀比而不能自拔。
极端个人主义对家国情怀的冲击。极端个人主义是一种以人性自私为基础的自我中心主义,强调个人本位,表现为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使得自我意识无限膨胀为脱离社会性的单子式存在,从而走向偏执的小我“自恋”状态,在张扬个性的道路上淡忘社会责任与担当。新时代特别要提防青年群体出现这样的认知错误和行为偏差。一方面,要防止极端个人主义导致青年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淡化。青年一代一定要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磅礴伟业之中,做到既为青春添彩也为国家增光。应该说,亲身见证祖国迎来繁荣富强征程的新时代青年,能够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同频共振。在这个意义上,青年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具有坚实的实践支撑。但具体到现实生活的复杂场景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些知行不一、应然与实然相悖的情况。比如,在日常的就业、消费、教育、医疗等生活场景中,当个人利益受损或个人利益实现遭遇挫折时,部分青年就有可能被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裹挟,进而表现出带有负面情绪意见的偏激行为,甚至由此转向对国家的疏远和政治冷漠。因此,青年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培养,不能停留在理论或口号上,还需要在工作生活实际场景中来分析。这就要求青年人在人生格局和思维方式上不断历练成长,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大我”之中,青春才会更加亮丽和昂扬,人生才会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另一方面,要防止极端个人主义导致青年家庭社会责任缺失。无论是疫情防控一线的青春身影,还是北京冬奥会的青年志愿者,都展示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和精神风貌,新时代青年是朝气蓬勃和值得信赖的一代。青年思想在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得到重视。青年一代很多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宠爱,部分青年易养成以个人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和生活方式,缺乏感恩的心理和对家庭的责任。面对社会,一些青年可能会缺乏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碰到困难挫折不敢迎难而上、负重前行,而是“躲进小楼成一统”,丢掉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无数的事实表明,青年时期要涵养家国情怀,让青春在家国担当与责任奉献中熠熠生辉。
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自信的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抓住特定时间节点,依托文学影视作品,披着学术外衣,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进行歪曲和污名化处理,违背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解读方法,用主观代替客观、支流取代主流、细节概括整体、现象遮蔽本质等方式进行言说,对青年人的历史认知造成了不良影响。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改写青年的历史认知,消解历史自信的理性认识基础。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前提,用实事求是、全面发展、辩证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坚定历史自信的认知基础。然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方式以及青年人的好奇心理,用过度娱乐化“笑点”、庸俗化“笑料”“八卦新闻”或者是学术爆料“卖点”“标题党”等方式博取眼球和提高点击率,恶搞经典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对历史进行任意评说,导致一些青年形成错误的历史观。因此,坚定正确的历史认知,就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让正史成为广大青年人奋进新时代的认知共识。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改变青年的历史认同,侵蚀历史自信的价值情感基础。学习历史,不仅要求真,培养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也要让历史启示现在和未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认同是增强历史自信的价值情感基础。青年人坚定历史认同,就能从历史事件中明白历史道理,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青年人坚定历史自信,就能从历史人物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及革命英雄人物身上感受人格的魅力、精神的力量,化作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就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增强做新时代青年的骨气和底气,成为情感饱满、积极向善、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奋斗者。这样,历史自信就拥有了坚实的精神动力、丰满的情感支撑及主动的价值引领。为此,要充分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它表面上虚无的是历史,实质上解构的是青年人历史自信的内在精神与价值根基,影响的是青年以昂扬姿态建功新时代的奋斗理想。
因此,要高度重视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引导广大青年培养只争朝夕的开拓创新精神、奉献担当的家国情怀、接续奋斗的历史自信,在攻坚克难中守正创新,用青春汗水创造出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更大荣光。
加强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引导与安全的路径
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既有意识形态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有青年群体的个性问题,必须有机结合起来考察。基于此,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根据青年思想状况和特点,教育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紧扣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同时,可通过哲社文艺领域、网络传媒阵地、学校教育渠道、纪念庆典活动等,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原则,加强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
提高哲社文艺领域的供给质量。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重要使命。有效应对青年群体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必须站稳中国立场、立足本国实际,对错误思潮进行学理批判,揭穿错误言论背后的实质与陷阱,在分析鉴别中着力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做到用中国话语破除西方话语霸权,用科学理论武装新时代青年,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文艺领域也要正本清源,坚决抵制低俗、媚俗、庸俗之风,坚决禁止调侃崇高、丑化领袖和英雄人物、扭曲历史事件真相的文化“垃圾”。不仅如此,文艺还要扎根青年生活实际,用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书写青年,讴歌青年奋斗人生,刻画青春美丽人物,在守正创新中创作弘扬民族精神和展示青春活力的优秀作品,用文艺的力量激励青年将青春奋斗自觉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完善网络传媒阵地的传播功能。网络空间作为实体空间的延展,成为青年一代“网络原住民”的精神家园,丰富了其信息交流与获取的渠道,但网络也容易被人利用,成为青年意识形态安全隐患的新生战场。如何把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塑造的最大增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这其中,既需要提高青年自身网络素养、辨别力和“免疫力”,也需要通过强化网络监管、深入推进网络法治建设、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构建网络信息过滤机制等方式来净化各种错误思潮,为青年成长汇聚各方力量,培育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网络文化生态。同样,新闻舆论战线也要牢记工作职责和使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通过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积极发展各种交互式、可视化、年轻态、微新闻等贴近青年群体的新闻信息服务,构建用户终端、媒体平台、传播链条的全方位立体新闻舆论矩阵,在青年精神世界中发挥激浊扬清、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还要通过正面宣传为主的内容创新来引导青年群体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科学把握时代大势,自信自强讲好中国故事。
发挥学校教育渠道的引导作用。学校教育是培养青年精神成长和塑造青年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渠道,发挥着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助力青年发展成才、行稳致远。可以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横向整合机制,优化大中小主线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程纵向衔接机制,完善“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内容融合机制,通过“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引导广大青年增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坚定“四个自信”。
提高纪念庆典活动的展示效果。近几年,我们已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纪念庆典活动中,深刻体会到纪念庆典活动对塑造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它既有利于青年保存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对待历史的敬畏感;也有助于青年传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范,赓续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与精神血脉;还有益于涵养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历史自信。因此,必须继续坚持纪念庆典活动这一优秀传统,精心组织青年直接参与或集体观看纪念庆典仪式,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庆典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集体记忆塑造中发挥好让历史光照未来的“教科书”与“营养剂”作用,使广大青年在纪念庆典活动的隆重氛围浸润与精神启迪感召下,树立远大理想、站稳人民立场、厚植家国情怀,在创新创造中勇毅笃行,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作者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发展阶段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研究”(项目编号:21JDSZKZ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
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