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发展“快车道”,生态文明建设逐渐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并取得历史性的显著成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发展、改革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高全民参与意识,不断把中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关键字】新时代 生态文明 成就 启示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规律,在充分吸收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借鉴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思想引领行动,价值决定方向,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逐渐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并取得历史性的显著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全国绿地面积明显扩大,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仅约8.6%提高到2019年的22.96%。全国森林蓄积量逐年增加,草地累计退化速度放缓,全国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全国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效果明显的良好态势。在水体治理上,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明显改善。与2012年相比,2019年七大流域和西北诸河、浙闽片河和西南诸河流域水质明显改善。湖泊富营养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在大气治理上,二氧化硫年均浓度明显下降。目前我国环境质量整体呈稳中向好趋势。
二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都前所未有。“四梁八柱”的构建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完整性,它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三个方面分别建立起不同的环境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法治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在环境立法上,法律数量与规定的范围增加,环境立法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各项制度空白被加速填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号称“史上最严”。在执法方式上,采用“五步法”环保督查的新管理思路,即通过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的一套“组合拳”。此外,树立了新的政绩考核观,不简单以GDP论英雄,将环境改善情况与干部考核挂钩。这些举措表明,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向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推进。
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环境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既取决于严格环保的被迫倒逼机制,更取决于供给侧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不断推进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绿色产品标识不断扩大,汽车、建材、纺织、电子、日化、家具、包装等多个行业获得了中国环境标识认证。绿色交易模式不断创新,绿色金融、共享经济、服务租赁、二手交易等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增大。绿色物流发展迅速,推动包装减量化、无害化,鼓励网上购物绿色包装、绿色配送、绿色回收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绿色物流技术不断推广。
四是崇尚生态文明的“最大公约数”正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重新审视并超越传统工业文明下的文化价值体系,人民群众已从原来的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转变为保护者、建设者和受益者。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民群众自觉自发的行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生态文明已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大事。在公众参与上,百姓熟练运用互联网监督和参与环境保护,热线电话、微信、网络等举报渠道整合极大促进百姓参与力度。此外,政府与媒体合作舆论监督的作用愈加显著。各地多家省市电视台开播舆论类监督节目,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针对舆论监督所曝光的环境问题,各地区集中解决了水污染、大气污染、扬尘噪声污染、农村面源污染、河沟水库污染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既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和支持,也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启示
首先,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优待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社会和谐,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吸取历史的惨痛教训,改变原来以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在提倡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前提下,承认生命共同体的存在,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重视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保证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等传统生态智慧,都强调人本身作为一个包含着诸多生命真理的世界观体系的一员,要从内心世界出发,自觉自发地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和平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终极目标。
其次,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繁荣。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感获得的增长点,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高质量经济发展与高水平环境保护协同推进是保护自然价值、增值自然资本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则。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就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推进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就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而言,就是要形成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以新的消费升级动能、经济增长动能和创新发展动能推动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就生产方式绿色转型而言,就是坚持以绿色技术创新为先导,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抓手,以绿色消费方式为助力,全方位全过程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发展。就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而言,就是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就要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再次,完善顶层设计,追求科学治理精神。新时代下,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增强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有效性,构建监管统一、执法严明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大幅提高环境治理能力。要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着眼点,以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为总要求,不断推动生态环境管理理念和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大厦建得高,在继续打深打牢法治这一根基基础上,还要砌砖加瓦。坚持完善环境立法,打造法治建设主阵地,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唱响依法行政主旋律,以普法凝聚社会合力,护航美丽中国建设。此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做好对责任主体的明责、履责、追责,建立起保障生态环境改善的长效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法治保障,在这方面还要继续做好。
最后,全民参与行动,提升热爱自然情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还需要自下而上的全民参与。生态问题的解决要以人民生态环境素养为基础、以人民满意为准绳、以环保社会组织为依靠、以全民参与和监督为保障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大幅提高环境治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一是要不断加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技能培训并使其积极建言献策,建立自然教育体系,建设绿色学校,让绿色教育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二是将生态环保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公众意识转化为公众意愿,使公众自觉自发地做到保护生态环境,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三是要求公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实践,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低碳出行、适度消费、参加环保实践、参与监督举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人,动员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到美丽中国生态实践中,自觉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倡导者、行动者和示范者。
(作者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提升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研究”(项目编号:19JDSZK04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