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农业科技成果落地难,如何破解

宋 伟 吴 限 《 人民论坛 》(

    【摘要】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但目前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面临着技术供给、考核机制、成果推广、市场运作等难题,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对此,应转变技术供给方式,从“由研到产”转向“产研互动”;完善科技考核机制,从“技术核心”转向“成果转化”;强化成果推广力度,从“政策支持”转向“多方扶持”;突出强调市场重要性,从“政府计划”转向“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落地难题。

    【关键词】科技成果  农业  落地难题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难题,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如何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农业科技成果落地面临四道难题

    技术供给难题,技术与市场需求相对脱节。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相比发达国家较低。从市场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拥有诸多科技种植基地与科技示范园,并且均达到了现代化、高标准要求,拥有日光温室、智能大棚以及喷灌滴灌技术,各类设备一应俱全。但这些基地大多数是为大业主、大公司提供样板,社会公众只能将其作为“盆景”观赏。此外,有的技术培训只重形式,不注意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有的培训在农闲时间进行,难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氛围。在实践中,有的技术推广人员甚至盲目宣传科学技术效果,但是却忽视了技术使用前提,导致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考核机制难题,重论文轻市场。时至今日,科研人员考核的主要依据依然是论文发表,而非技术与产品覆盖率,易对科技成果落地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学术研究只为填补“纸上”空白,根本达不到市场化与产业化要求。同时,一些中青年科技骨干没有将成果转化放在第一位,过于关注撰写论文或是出席会议、忙于学术交流,甚至还存在部分科研人员虚报研究成果现象。在“为学术而学术”机制下,一些缺少市场价值、纯学术化的项目虽然可以得到经费,但并不具备市场价值,甚至容易引发学术成果造假事件。甚至还有一些新成果落地后,有的科研人员首先想到的是去发表科研论文,而不是去申请专利保护,这在后续研究及成果转化时很容易导致被动局面。

    成果推广难题,资金投入少,经费难到位。近年国家和地方财政针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明显增加,但依然难以满足科技创新要求。其根源在于科研单位经费有限,导致农业单位特别是以应用型为主的农业科研部门,中试基地建设与技术设备落后等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一方面,科研单位的基本资金只能维持人员工资开销,各种补助与福利等都需要自行负担,使得不少科研院所将重心放在稳定队伍与筹措资金上。另一方面,在项目制主导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下,一些弱势学科很难争取到重大课题的支持。即便当前国家与地方支持的项目众多、支持资金庞大,但面对高昂的人工费与物价,科研经费依然紧张,科研机构需要支付油费、管理费与科研津贴等费用,真正被用于项目研究的资金极为有限。科研经费不足,严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

    市场运作难题。将市场化运作应用到农业成果推广与转化当中,形成良好的利益驱动机制,是农业科技成果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发达国家,政府大力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以市场规律为前提。比如法国通过对技术转让项目提供无息贷款、为企业聘请高级专家、免费培训青年企业家等方式将产学研联合起来,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在政策与资金上一并支持,不仅让企业获得发展空间,也对科技成果转化产生良性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更多的是以计划为主,政府是推广的主体。虽然在一些地区通过引入养殖大户、种粮大户示范引导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推广成效,但依然存在不尊重市场规律的现象,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强,难以在市场运作中发力。

    “四招”突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一是转变技术供给方式,从“由研到产”转向“产研互动”。科研人员只有身处一线,才能准确把握农民生产需求,制定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供给机制。但事实上,在政策导向的影响下,通过专家论证、资料论证,以填补空白为目的的立项选题并不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因此,要形成以基层调研为基础,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同时,严格控制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立项条件,对于经济效益好、应用性强的项目选题放宽限制、优先批准。另外,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平台建设。农业科研单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科研平台是开展科技创新、培育重大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和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的物质基础,是科技信息收集和数据挖掘的重要载体。因此,农业科技产品是否具备价值,是否能够转化,应成为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考核的重要考核标准。应不断完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二是完善科技考核机制,从“技术核心”转向“成果转化”。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地位上升到历史性新高度。政府已经意识到农业科研立项的内在价值,注重定向委托与自主选题、适度竞争与稳定支持结合,不断优化农业科研成果的考核机制,改变轻发明重论文、轻质量重数量、轻应用重成果等问题。针对非基础的科研项目,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产学研综合一体的科研体系,并实施市场评价方式,根据评价结果决定是否再次推广。同时,对于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给予相应的报酬与奖励。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将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对于承接转化重大项目,参与关键技术研发并制造出新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可以享受政府专项补贴与奖励。

    三是强化成果推广力度,从“政策支持”转向“多方扶持”。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国家陆续推出了面向经济建设的若干重大科技计划及政策,这些计划和政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转化能力不强、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到位、产业基地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对此,政府可通过规范政策框架,吸引更多非政府主体共同参与,通过提高经费占比、拟定科技规划,增强财政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引导与转化作用;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风险投资相契合的天然属性,激发创业风险对转化科技成果的促进功能;通过针对性的信贷产品,优化贷款内部结构,拓展融资渠道;通过优化多种层次的融资市场,满足不同经营规模与周期的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资金需求。

    四是突出强调市场重要性,从“政府计划”转向“市场化运作”。在传统科技成果研发中,受财力、物力与人力等因素影响,基础设备、招商引资都由政府统一规划,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和应用效率低。对此,可通过合作开发、政企合作等形式,与科研机构、院校、企业共同参与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着力推动市场化运营。面对转型发展,在政府主导前提下,要充分调动市场资源,发挥企业活力与创造力,这样不仅能调集各种市场资源,还能缓解财政压力大与人员不足问题。

    (作者分别为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学院讲师;河北金融学院保险与财政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河北省博士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xzzbs202008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薛慧珍:《试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山西农经》,2019年第24期。

    ②郑金武:《探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之道》,《中国科学报》,2019年12月19日。

    ③韩俊华、周全、韩贺洋:《农业科技金融支持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9年第2期。

新基建不是“特效药”而是新动能
新基建对中西部产业转移规划的重要性
疫情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影响
农业科技成果落地难,如何破解
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及法律保障
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