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从农村改革史看乡村振兴战略

《 人民论坛 》(

    金  文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改革史研究不能单单被认为是一项学术性进展,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三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理论上,农村改革史研究可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叙事和逻辑诠释,有益于丰富我们党“三农”工作的世界历史意义。实践上,农村改革史研究应促进全社会达成“政治共识”,以推动全社会形成合力投入“三农”工作。

    【关键词】农村改革史  乡村振兴  战略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一系列农村改革措施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将我国的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注意力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使中国农村重新焕发了生机。四十年来,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历史性变革,不但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还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对此,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总结历史经验,农村改革发展的顺利取决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在党的正确领导。同时,我们党领导农村改革的历史经验也教育我们,发展农村,做好农村工作,应该重视规律,循序渐进,切忌揠苗助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

    以乡村振兴带动农村改革史研究

    万里同志曾说:“今后农村发展的总趋势,毫无疑问是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前进。这个根本方向是邓小平同志指出来的。这是一篇大文章。”党的十九大召开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加将这一“大文章”的书写带到了一个全新层面。这无疑是时代对农村改革史研究者提出的全新命题。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针对农村改革史的研究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加以探讨。

    从宏观层次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研究者全面地认识我们党领导农村改革的历史过程,警惕历史虚无主义。一般而言,农村改革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村改革史是指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农村开展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等三次重要革命和改革。而狭义的农村改革史则是指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农村的改革历程。乡村振兴战略代表了我们党“三农”工作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疑证明了今后的道路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道路。那么,这一背景下的农村改革史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全面客观地认识最广泛意义上的农村改革史。

    从中观层次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我国农村改革史上应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具体而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是建立在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下的“三农”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更应该是建立在最广泛意义上我们党领导的“三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的。乡村振兴战略写进了党章,说明我们党的“三农”工作已成为了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其高度是建立在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总结上的。同时,乡村振兴战略还提出了“塑造全新城乡关系”的核心命题。一方面,这说明我们党领导“三农”在构建城乡关系,消灭城乡差别方面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另一方面,从更广泛的意义看,这也说明我们党的“三农”工作在调节与消除工农、城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这三大差别方面有了全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故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我国的农村改革史上应是里程碑意义的。

    从微观层次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研究者积极调研“三农”,以期更为全面地认识农村改革给当代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切忌空谈。作为一项当代史研究,农村改革史研究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史料基础上。同时,农村改革史必须在中共党史的学科逻辑下进行思考,这要求研究者必须科学地认识我们党“三农”工作的历史和当下,深入了解中国“三农”的现实。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党章,并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这一方面是重新强调了“三农”工作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对农村改革史研究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故而,广大研究者应该深入基层农村,在深入的认识理解和扎实的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农村改革史的各个方面作比较全面客观的诠释。

    以农村改革史研究助力乡村振兴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教导我们,任何理论都必须来源于丰富的社会实践,都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上升过程。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改革史研究不能单单被认为是一项学术性进展,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三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理论上,农村改革史研究可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叙事和逻辑诠释,有益于丰富我们党“三农”工作的世界历史意义。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所探索的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无疑是丰富了世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其中,最为重要的经验之一应当是我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三农”问题是短板,这也说明我国农村改革成就背后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农村改革史研究是深化对我们党“三农”工作的认识,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期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再认识”。在此意义上,深化农村改革史研究无疑将促进我们党“三农”工作的实质性增长,使其能够经受长期的历史检验,同时也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实践上,农村改革史研究应促进全社会达成“政治共识”,以推动全社会形成合力投入“三农”工作。农村改革史是中共党史的重要内容,应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意义上,深化农村改革史研究将促进社会全面认识我们党领导农村改革的历史过程,不拘泥或纠结于个别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深入研究农村改革史将有助于全社会所有人养成科学认识历史与当下关系的习惯,从而能够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坚定我国农村应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政治共识”,从而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合力投入“三农”实践。这将不仅有利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而且有利于农村全面进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综上,深化农村改革史研究的目的在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是不忘初心,更是砥砺前行。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我们党“三农”工作虽曾面临着革命、改革和治理等不同历史任务,但其应对之道必然具有鲜明的一致性。这其中既有辉煌的成功经验,也有惨痛的失败教训,但其二者都同样具备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革命、改革和治理连贯统一于农村改革史的“再认识”过程,凝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中,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15JDXM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电商转型升级需精耕细作
以“一带一路”助推区域经济协调共进
让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从农村改革史看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