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4年12月26日 Thu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

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徐英子 马海涛 《民生周刊》(2024年12月26日 第 02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多措并举,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

    如何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深化民生领域改革,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周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如何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占斌:这是在党的重要文件中首次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表明我们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深化改革也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罢,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只有一个指向,中国式现代化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实现人民的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目标和任务,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发展水平,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现代化建设内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正式提出来,体现了我们党为民担当的坚定态度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坚强决心,这必将促使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重视这个问题,花更多心思、下更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并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坚持问题导向是做好民生保障的根本方法

    民生周刊: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福祉,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底色更浓,成色更足。为什么说坚持问题导向,是提升民生领域改革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关键措施?

    张占斌: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

    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民生领域,坚持问题导向都是提升工作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关键措施。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针对这些主要问题,会议确定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的政策取向,明确了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其中就有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等,就是针对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举措。

    以上这些,无论是政策取向的选择还是重点任务的部署,均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当前我国经济问题主要表现为需求不足及其导致的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在逆全球化的形势下,必须通过大力提振居民消费,扩大国内需求,而居民消费的提振,则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意愿的提高。

    居民收入怎么才能提高?一是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二是合理的收入分配,当前情况下就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有一个普遍的增长,这是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基础。怎样提高消费意愿,那就是要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解决好生育、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的后顾之忧。居民消费起来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就能卖出去,就能盈利,生产经营困难自然就好解决了。这也就是我们党如此重视收入、就业、社保等民生问题,努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原因。

    坚持问题导向,既表明了我们党真心为民、迎难而上的主动精神,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因为只有及早发现问题、勇于直面问题、客观分析问题,才能提高应对措施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迅速解决问题,避免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民生保障的根本原则

    民生周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怎样贯彻落实好这一原则?

    张占斌: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执政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深刻体现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以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上,必须始终维护人民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现代化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改革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这就决定了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改什么、怎么改”的主要依据,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根本标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上,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自己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回望历史,改革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重大成就,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营造激励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依靠广大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伟业。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同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因为我们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症下药、多管齐下、千方百计解决就业问题

    民生周刊: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就业问题,原因何在?在稳定和提高就业水平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张占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这“一个最基本、三个事关”把就业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高度,深刻阐明了就业与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内在联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亿万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就业是获取收入的主要途径,个人和家庭的衣食住行娱购游玩等基本生活开销和接受教育、参加培训等提升素质所需支出都主要靠工作收入来维持。另一方面,就业也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人只有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带来信心和成就感。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就业意味着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的结合,意味着生产的持续、财富的创造和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条件,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稳定就有了基础。

    除此之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此重视就业问题,还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有关。今年我国有1100多万大学生毕业,预计明年是1200多万。

    解决就业问题要对症下药、多管齐下。

    —要坚持就业优先。综合评估产业价值,既要看到其经济功能,也要看到其民生功能。立足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视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和产业。

    —推进以创业带就业。目前,人们对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的需求增长很快,这就催生出新的产业和分工。通过鼓励和支持人们在新的领域创新创业,既能满足社会新需求,又能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

    —激励互联网平台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网络零售、线上教育、互联网金融、线上医疗、在线娱乐等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居家办公、远程办公、兼职越来越方便。应该顺应这一趋势,通过支持发展平台经济,为灵活就业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落实“八小时工作制”,避免“有工作有收入的没时间消费,有消费需求的却没工作没收入”的问题。

    —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当前,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许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短缺,而一些大学生毕业却找不到工作;进城务工人员的技术技能不能很好适应企业转型、经济发展需要。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调整专业设置,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为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供人才支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解决“人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的问题。

    —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制约影响人才自由流动的卡点堵点问题。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打造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专业化水平。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