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4年11月11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开工建设30年来,护佑长江安澜、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三峡工程持续发挥大国重器之力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郭鹏 畅婉洁 《民生周刊》(2024年11月11日 第 03版)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三峡工程时指出,“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使多少代中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

    今年12月14日,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迎来开工建设30周年的日子。

    跨越百年,三峡工程历经数十年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行,为长江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生态环保等方面带来深远影响。

    自蓄水以来,三峡水库累计拦洪运用近70次,拦洪总量超过2200亿立方米,使荆江地区的防洪形势得到根本改善,增强了武汉区域防洪的灵活性。

    截至2024年9月,三峡电站已累计发电超1.7万亿千瓦时,输电范围覆盖大半个中国,在优化能源结构、维护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实现“双碳”目标等方面作用显著。

    三峡船闸和升船机的建成,大幅提高了长江航道的通航能力,通达的航运促使运输成本下降、物流效率提高,为沿岸经济注入活力,成为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峡工程不仅是治水、用水的伟大工程,更是生态治理的新起点。近年来,三峡工程在适当时段调节水库水位,以模拟自然洪水季节,促进鱼类的自然繁殖和栖息。此外,在长江沿岸修建了多处鱼类保护区,有效减轻了三峡水库对长江鱼类资源的影响。

    在植被恢复方面,三峡库区及周边实施了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程,水土流失率显著降低,三峡库区绿化面积持续增长,环境质量逐年提升。

    为保障移民利益,国家投入巨资改善安置区的住房、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条件,库区多个移民新城拔地而起,移民安居乐业……

    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副司长王治华向《民生周刊》记者表示,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将继续以大国重器之力护佑长江安澜、助力经济发展、创造美好生活。

    防洪“中流砥柱”—

    在长江防洪体系中发挥关键性骨干作用

    1998年,在湖北省公安厅宣传处工作的刘新国,参与了荆江河段的公安县等地的抗洪抢险工作。

    洪水有多大?“被淹的地方,像海一样!”今年71岁的刘新国回忆。三峡工程建成后,刘新国再未参与过抗洪,“三峡大坝挡住了洪水,如今沿线城市安稳多了”。

    长江中下游地区,自古便是鱼米之乡,但也是水患频发的重灾区。历史上,长江洪水多次肆虐,给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首次提出,在长江上游的三峡区域修建水利工程,借水力发电、促进经济发展。

    近百年来,在三峡修建水利工程的梦想始终牵动着国人的心。

    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明确提出,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1979年到1992年,专家组多次进行方案论证,逐步完成了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开建。2009年12月,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任务如期完成。

    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三峡工程运行环境越来越好,多重功能全面发挥,综合效益达到预期水平。

    千年梦想变成现实。

    “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体系中发挥了关键性骨干作用。”中国三峡集团流域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徐长义说,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是防洪,最核心的效益也体现在防洪上。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和中下游交界处,紧邻防洪形势最为严峻的荆江河段,能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的95%以上,控制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2/3左右,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值得强调的是,在2020年汛期,三峡水库成功应对5次编号洪水,拦蓄洪量达295亿立方米。其中5号洪水建库以来最大洪峰过境期间,控制最大出库流量不超过49400立方米每秒,有效避免荆江分蓄洪区运用和60万人转移、49万亩耕地被淹,确保长江安澜。

    这些数字,让有着多年抗洪经历的刘新国听后激动不已。

    今年,还成功应对长江第1、2、3号洪水,其中7月湖南洞庭湖团洲垸发生决堤险情后,三峡减小下泄流量至14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为洞庭湖洪水让出退洪通道,加快中下游干流和洞庭湖退水速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峡工程被誉为长江防洪的“定海神针”。

    航运“黄金水道”—

    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哇!”众人同时发出惊叹。

    10月15日上午,在阳光辉映之下,一艘载着600多人的游轮抵达三峡坝区。这艘千吨客轮,利用升船机,只用了40分钟就快速、便捷、舒适地“翻越”了三峡大坝,这让一船人感到兴奋,他们把升船机形象地称为巨型“空中电梯”。

    三峡水库蓄水后,根本改善了库区和长江中游的航道条件,促进了船舶标准化和大型化,库区干流航道提级,提高了船舶运输安全性,降低了运输成本,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如今,三峡大坝上下,长江水流平稳如镜,万吨货轮纵横江面。航道全年全线昼夜通航,彻底结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

    每逢三峡大坝泄洪,巨大的水流从闸门中喷涌而出,水流冲击着河面,激起数米高的浪花。而位于三峡大坝上游的秭归县,高峡平湖里依然有巨轮穿梭,当地民众生活平静如常。

    记者从中国三峡集团流域管理中心了解到,三峡船闸自2003年投运以来,连续安全运行21年,累计运行20.7万闸次,通过船舶104.6万艘次,通过货物超21.2亿吨。其中,2011年货运量首次突破1亿吨,提前19年达到设计水平;2023年过闸货运量超16865万吨,连续第11年超1亿吨。

    而被形象地称之为“空中电梯”的三峡升船机,自2016年9月试通航以来,一直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累计有载运行2.9万厢次,通过各类船舶2.9万艘次,旅客139.3万人次,过机货运量1811.2万吨,充分发挥了快速过坝通道作用。

    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三峡移民安居乐业

    “这是一条发展致富路。”湖北省兴山县古夫镇深渡河村党支部书记万伟,站在被网友称为“最美水上公路”的最佳观景台上,向记者讲述村子这些年的变化。

    深渡河村属三峡库区淹没区,在2014年前,因为坐落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村民们追求发展、富裕的步伐走得很艰难。

    如今,通过三峡后续工作的落实,这条新建的“最美水上公路”跨越高山河谷,将深渡河村与兴山县城、宜昌市区快速连接,小山村连上了大市场。

    万伟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从村里到县城,要先乘船再换车,现在开车只要15分钟,村里种植的柑橘、樱桃、李子等农产品都卖上了好价钱。

    三峡工程建设期间,三峡库区超过百万居民完成了搬迁,移民安置工作一直是工程的核心。国家领导人也始终关注这些为三峡工程作出贡献的群体,多次指出要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真正让移民安居乐业。

    2009年,如期完成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任务以后,为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更多更好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国务院于2011年批准实施《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投资规模达1238亿元。

    规划实施阶段性评估认为,三峡后续工作有力促进了三峡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了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和地质安全,保障了三峡工程运行安全和持续发挥巨大综合效益。

    兴山县水利局局长甘勇告诉记者,得益于三峡后续工作的支持,兴山县建成了水上公路、马麦隧道、峡口港等重大交通工程,以及城集镇供水工程、农村灌溉工程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工程。

    劈山跨壑开新路,汩汩清流润心田。

    如今,秭归长江公路大桥、白家河水库、巴东县巴野公路……在三峡库区,因为三峡后续工作扶持的通水、通路等基础设施改善而带来的变化比比皆是,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库区移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今日三峡,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的丰碑,更是中国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三峡工程让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步入快车道,让水利资源造福更多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