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国已开展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

安宁疗护,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畅婉洁 《 民生周刊 》( 2024年05月27日   第 04 版)

    安宁疗护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医疗保健体系框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我国现代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程度和社会人文关怀理念成熟程度的重要反映。

    今年5月初,88岁的王阳在ICU治疗了一个多月后,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王阳的儿女们渐渐接受了父亲再也无法好转的现实后,将王阳转院到北京市海淀医院安宁疗护科(以下简称“海医安宁”)。

    入院两个半小时后,王阳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在安宁医护、志愿者、社工团队两个半小时的陪伴引导下,王阳的儿女们开始倾诉和触抚,向患者道谢、道歉、道爱与道别,从入院前的泣不成声、无法接受,逐渐变得冷静松弛下来。

    “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人民群众对于安宁疗护有了新的认识和需求。安宁疗护科不仅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展现医院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窗口。今年是海淀医院安宁疗护科组建成立七周年,全院启动了安宁共照计划,进一步提升医院整体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连续的医疗服务。”北京市海淀医院院长张福春说。

    安宁疗护是全过程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实现生命尊严与保证生命质量的重要服务。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和流行病学模式的转变,安宁疗护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医疗保健体系框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我国现代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程度和社会人文关怀理念成熟程度的重要反映。

    从2017年的6张病床,到2024年的50张病床,海医安宁见证着我国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成长,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海医安宁服务模式”。

    生命历程最后的托付

    “这两个半小时是留给王阳的亲人的,就是为了让他们做好告别,有所准备。” 海淀医院安宁疗护科主任秦苑回忆说。

    志愿者车明泽搂着王阳的小女儿,安慰她,鼓励她,一步一步引导她梳理着对爸爸的情感。慢慢地,王阳小女儿的表情逐渐从悲痛变得坚定,情绪也渐渐平复了下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王阳的情况更加不好:呼吸急促,血氧极低,肌肉紧张。“我现在要给一些镇静药物,让他放松下来,可以吗?”秦苑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只要能减轻我爸爸的痛苦,您就用吧。”王阳的大女儿泣不成声地同意了。

    秦苑介绍,安宁疗护病房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每个患者的方案都要量身定做,每一个决策都要和家属共同商定。

    “注射镇静药物后,我们要观察药物的起效时间,还要观察病人的反应。”秦苑说,“在这整个过程中,家属必须要参与进来,这也是安宁疗护的意义。”在医护和志愿者的帮助下,王阳的儿女们围绕在他身边,尽己所能地为爸爸做着“最后一件事”。

    “王阳入院前,我们和家属一起开了家庭会议。安宁疗护的一个核心工作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哀伤,不仅要照顾患者,让患者走得平静安详、没有痛苦,也要照顾家属,尽量降低亲人的哀伤。”秦苑说。

    2019年7月,《民生周刊》记者第一次到海医安宁采访时,秦苑说:“‘善终’在我国刚刚起步。生命教育这堂课,一直没有人给补课。”

    对于生命末期的患者来说,安宁疗护只是一个选项,但对于秦苑来说,每一位患者的到来,都是一次生命的托付。

    建立规范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

    心电监护仪上王阳的各项指标迅速下降,直到成了一条条笔直的线……

    在志愿者社工的见证下,王阳的儿女们互相拥抱,一起跟爸爸告别。他们身后的医护,井然有序地处理着后续的一系列事情。

    “善终的标准之一是‘生死两相安’的告别,让病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生命最后阶段,让家属进行充分的道谢、道歉、道爱与道别。”秦苑说。

    在海医安宁,由医护、心理咨询师、社工、志愿者组成的专业团队,形成了一张托起安宁疗护的网—托起病人最后一刻的“安宁”,托起家属时时刻刻的安心。

    “从建科开始,我只有一个底线—规范。海淀医院的定位就是区域医疗中心,是为辖区老百姓医疗托底的。三级医院要有三级医院的担当,我们要把安宁疗护做成一个示范基地。”张福春当初的“小目标”,成了海医安宁持续精进的动力。

    在海医安宁的护士站,两只定制的小熊玩偶格外引人瞩目。这对小熊是曾经的患者家属送来的,以病房医生和护士为原型定制。这对小熊现已成为海医安宁病房的迎宾吉祥物,不仅象征着家属对医护团队的深深感激,也传递着安宁病房的核心理念—专业、温暖、尊重生命。

    如今,海医安宁是北京市安宁疗护示范基地和安宁疗护中心,并成为北京市丰台区和房山区安宁疗护建设的指导单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小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市正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普遍提供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老年人安宁疗护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还需在运营、收费、管理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

    我国先后在 2017 年、2019年和2023年开展了三批安宁疗护的试点工作。第一批试点在北京市海淀区等 5个市(区)启动,经过近两年试点工作的推进,我国初步构建了市、县(区)、乡(街道)多层次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第二批试点明确提出,试点地区要开展试点调查、建设服务体系、明确服务内容、建立工作机制、探索制度保障、加强队伍建设、制定标准规范、加强宣传教育等8项试点任务。通过在全国76个市(区)开展安宁疗护试点,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缓解患者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第三批试点进一步提出建设服务体系、完善支持政策、壮大服务队伍和开展宣传教育等试点任务。明确“要求构建价格体系、探索支付制度、加大资金支持、建立转诊机制、制定标准规范、保障药物配备”,提出“汇聚专家资源、组建多学科团队、加强教育培训、完善激励机制”。

    目前,安宁疗护以缓和患者身心痛苦为主,不做过多的检查和治疗,但为患者提供的心理支持、情绪疏导、精神慰藉、哀伤关怀等服务,相关收费标准未明确,目前很多项目都是在无偿开展。

    “安宁疗护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靠人来工作的,所以人力成本很高。但现在像社会支持、心理支持、精神支持这些板块,目前还未包含在我们的医疗框架内。”秦苑表示,以海淀医院为例,在今年4月1日正式执行海淀医院安宁疗护非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如家庭会议、芳香疗法、艺术关爱等开始施行按次收费,但依然和医护、社工投入的时间及精力不成正比。

    “推动安宁疗护中心的后续发展和落地,需要在运营、收费、管理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要给安宁疗护一个合理定价的空间,而这一前提是要将社会心理精神支持等‘非医疗项目’纳入安宁疗护的收费范围。如何把握好尺度问题,这是我们需要注意和思考的。”秦苑说,国内的安宁疗护起步时间晚、发展历程短,目前还处在摸索期。

    “低于运营成本的服务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因地制宜地探索了,比如浙江嘉兴今年5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安宁疗护按床日付费的模式。”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陈峥说。

    (文中患者及家属姓名皆为化名)

    记者手记

    安宁疗护,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程度的一个缩影

    2023年11月15日,李芳在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房里,送走了自己的爸爸。

    采访中,李芳数次哽咽。她一再说:“非常好,真的非常好,我爸爸走得非常安详,我们真的非常感激这里的每个人。”

    “我爸爸住院期间,社工和志愿者陪着我们一起聊天,一起唱歌。没有这些社工和志愿者,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想起来那段时间,非常欣慰,没有什么遗憾。”李芳和爸爸在这里住了42天。在这里,她一步步认识了安宁疗护,学会了面对死亡,也学会了如何去爱。

    从2017年全国开展第一批安宁疗护试点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像李芳一样知道了安宁疗护、了解了安宁疗护,并且受益于安宁疗护。

    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安宁疗护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安宁疗护,是多学科团队搭建起的一座桥梁—让生者心安,让死者安心。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患有恶性肿瘤等不可治愈疾病的老年人逐渐增多,对安宁疗护服务的需求也愈发迫切。《“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支持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发展,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机制”。朝着这一目标,各地区各部门正在明确支付标准、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安宁疗护理念社会认知度,逐步建立安宁疗护服务机制。

    这几年,我在很多地方看到了安宁疗护的存在和发展,在我眼中,这是我国现代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程度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安宁疗护,温暖、慰藉着那些即将走向人生终点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家人,也彰显着我国现代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程度和社会人文关怀理念成熟程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