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虾稻共作产业红火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丰产增收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张兵 《 民生周刊 》( 2024年05月27日   第 04 版)

    在武汉市新洲区,虾稻共作产业让田地不荒废,盘活了土地,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从农田租金中获得了更多收入,农忙时节还可以在家门口务工。

    “今晚我们回不去了,送完虾子后还要赶去家湖村扶麦子!”

    5月13日晚上9点,电话另一端,凡群对《民生周刊》记者深表歉意。她是武汉市新洲区绿康大地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龚鹏的妻子,夫妻俩正往武汉市白沙洲农产品批发市场送货。龚鹏驾驶着东风小货车,拉了满满一车小龙虾。

    8年前,合作社发展“虾稻共作”、助力乡村脱贫,取得良好成效,吸引各方关注。8年后,《民生周刊》记者再一次来到项目所在地新洲区扁担山村。

    8年里,龚鹏有了很大变化,他也给附近村庄与村民带来了不少变化:村里再无一块撂荒地,土地成了“稀罕宝”,产业多了,道路宽了,村民收入增加了,村里人居环境也更好了。

    种植养殖面积已超过1000亩,用无人机投撒饲料

    8年前,一辆低配版的皮卡车摇摇晃晃开进村庄。

    现在合作社添置了小货车、收割机、拖拉机等各种农耕机械设备,包括3台无人机,用于田间作业。

    8年里,夫妻俩“复制”成功经验,在新洲区另一个村—家湖村,又发展了一块生产基地,如今,两个基地的种植养殖面积已超过1000亩。

    变化有许多,不善表达的龚鹏说,以前是一条起虾船,拖着在稻田到处跑,现在基地十几条船,随处可下水捕虾,虾子地笼数量也从30个增加到1000多个。

    2016年,合作社在扁担山村流转了400亩农田用于“虾稻共作”;2017年,在胡畈村和家湖村先后流转了300亩、500亩农田,流转土地面积共计1200亩。合作社规模扩大后,夫妻俩实在力单难支,龚鹏只能从老家接上自己父母前来帮忙,负责家湖村基地的看护,在武汉念书的小女儿也经常过来帮忙。

    干农活特别辛苦,对新开垦的农田,投放虾苗时,为了更优质的小龙虾品质,龚鹏、凡群每天晚上都要开车到潜江的积玉口镇等待农户刚上岸的虾苗。新洲的扁担山村与潜江的积玉口镇相距近300公里,往返需要7个小时。开车时间太长,龚鹏常常做梦都在开车,梦里仍在踩油门、蹬刹车,蹬得狠了,醒来才发现是在做梦。

    武汉市新洲区对虾的需求量不大,没有大型水产市场,当每天产量不足1000斤时,就近卖给市场的虾贩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是,每到五六月份,虾的产量可达到3000—7000斤,仅依靠新洲市场卖虾可以说是“无路可走”。这时,龚鹏会将虾卖到中心城区的白沙洲水产市场,但扁担山村距白沙洲水产市场约100公里,单程便要两个小时。

    起虾子季节到了,龚鹏会穿着水裤站在虾池里,先熟练地解开地笼的绳子,将里面的小龙虾倒在船上的盆里,然后再将绳系回竹竿上,拖着船蹚向下一个地笼。凡群则坐在船上,手上不停地对盆里的小龙虾进行分拣。分拣讲究眼疾手快,首先得在乱爬的虾群里一眼看准虾的大小,然后迅速把虾丢到对应的虾筐里。往往上一笼虾还没筛完,下一笼小龙虾就倒进来了。

    算上雇用的村民,往往有10个人一起作业,1000多个地笼,自凌晨一两点开始,到早上五六点结束,运气好的话,一晚上能起上千斤小龙虾,然后马不停蹄地送到市场。

    投料方式上,龚鹏最初采用在船上加设背包式电动撒肥器向池里撒饲料的方法,这种方法实在是费力不讨好,每天12个人撒完饲料都算是高效。依赖科技进步以及政府对农业的大力支持,龚鹏购买了3台农业无人机,同时工作3个小时就能撒完,还可以视不同情况改变投撒的用量,投料效率大大提高。

    “这几台无人机可是帮了我的大忙!”龚鹏感受到了科技赋能农业的力量。

    “不仅对家里的事尽心尽力,对别人的事也非常上心”

    “虾稻共作”是一种新型生态种养模式,可实现虾、稻同步增产和品质同步提升,在3月至6月养虾,7月至11月种稻,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饵料,而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水稻收割后,秸秆还可还田,培肥地力,实现小龙虾与水稻之间的优势互补。

    现在,新洲当地很多人加入这种新型生态种养模式,从事种稻养虾,周全、戢林涛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2017年初,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周全辞职后来到新洲区旧街熊畈村,成立宜稞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280多亩土地,开始进行虾稻生态养殖。

    龚鹏与周全的基地相距不远,两人一见面,周全就迫不及待分享他的“新发明”,在合作社新落成的活动房前,整齐排列着数十个塑料大桶,揭开桶盖,一股发酵味扑鼻而来,周全购买了塑料大桶,正在使用玉米与益生菌种直接发酵。

    周全解释称,发酵好后投喂,既可以降低饲料成本,又可以调理小龙虾肠胃,周全在种植养殖过程中善于使用益生菌。他认为,有益菌群既能保证虾的生长环境,又能实现其解磷、解钾、修复土壤、解除有毒有害残留等功能。

    “龚总乐意帮助大伙,很善于学习,我也经常向他取经,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弃教从农的周全特别谦虚,坦言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每年租金是12万元,现在父母也过来帮忙,行情好时一年能赚30万元左右,‘五一’后小龙虾价格掉下来了,稻米没能产生较高的附加值,卖不上价钱。”“90”后戢林涛是新洲本地人,毕业于武汉纺织大学外贸经济学院2010级物业管理专业,在江苏打拼几年后,2018年回到家乡,看到龚鹏做得风生水起,也流转了300亩地。

    三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大家很快成为了好朋友。

    在小女儿龚媛媛看来,8年来,父母几乎在农场所有的事情上都竭力诠释着“事必躬亲”4个字。“养虾的时候,撒饲料、起虾子、送虾子;种稻谷的时候,耕田、插秧、割谷,这些忙不完的事,父母好像攒着一股劲,总是亲自去做。而且他们不仅对家里的事尽心尽力,对别人的事也非常上心。”龚媛媛说。

    8年前,龚媛媛还在读高二,现在已是武汉大学研二学生。父母的全身心投入,让她感触很多,为了节省生活开销,父母物尽其用地在田垄上种上蔬菜,在家附近圈了几块地养些鸡鸭鹅等,同时还种了几垄小麦、药草等增加零星收入。

    令龚媛媛印象最深刻的是,2019年,父母打听到红菜苔的市场行情不错,便在所有的田垄上都种了红菜苔,但市场的菜贩却要求将菜苔按不同的粗细进行捆扎、包装。

    吃过晚饭后,一家5个人都集中到堂屋,处理新鲜摘下来的5000多斤菜苔。5000斤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何时才能完成?串门的邻居看到忙碌的一家人,不由分说加入,逼仄的空间挤进了30多个人,大家忙到了晚上11点。

    “那一晚所有人聚在我家熬夜,都只为帮助我们处理那5000多斤菜苔,我好像渐渐明白父母为什么有时候在百忙之中,也要把时间再挤一挤,无私地去帮助身边的邻居、朋友们。”龚媛媛说。

    近10公里长的桃花大道串联起扁担山村等多个村庄,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自2016年武汉绿康大地种植专业合作社落户我们村以来,给村子带来了巨大改变,一是虾稻共作产业让田地不荒废,盘活了土地,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提及龚鹏给村子带来的改变,徐古街道扁担山村党支部书记胡亚超打开了话匣子,“二是农民从农田租金中获得更多收入,农忙时节可以在产业内务工,包括收虾、装虾、运转、稻谷晾晒、入库等。”

    武汉绿康大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了10多个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虾稻共作”这种产业模式,带动了村内人员争相效仿,扁担山村已有8户村民加入,目前扁担山村“虾稻共作”面积已近500亩。

    “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明显,我们村先后发展了300多亩虾稻田,村里耕地流转后种小香红薯,高峰期有500亩,1亩能产2000斤,5元1斤,专供武汉星级酒店。”相邻的孙家咀村党支部书记陈金洲透露。

    从2020年开始,徐古街道大力实施一个惠民项目—打通近10公里长的桃花大道,串联起扁担山村、孙家咀村等多个村庄,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去年通车,是宽敞平坦的柏油路,建好桃花大道,通过打造徐古街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带,必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村民致富、返乡创业,助力乡村经济全面提质增效。”对于桃花大道,徐古街道桃花总支部书记谢光平尤为上心,他将这条道路上3个特色“点位”,根据产业规划,取了3个美丽的名字—桃花滩、桃花坞、桃花渡。

    去年,新洲区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街镇排名,徐古街道排名靠前,这一成绩有数据支撑:徐古街道完成耕地流出整改11361.2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000亩、辐射带动周边1.7万亩,土地流转25585亩,引进智能育秧生产线,在全区范围首次采用大规模机械化育秧,“一条龙”农机作业服务延伸至周边4个县市。

    徐古街道办事处主任孙学东说,未来,徐古街道将以红旅公路、桃花大道、新徐公路为3条主轴,打造集漂流、温泉、休闲采摘、生态研学和红色教育于一体的农文旅产业项目群。

    记者手记

    观察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窗口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的龙头,也是观察乡村产业振兴的窗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

    在湖北武汉新洲区采访,我深入田间地头,探寻着那些悄然改变农村面貌的力量。新洲区的3个专业合作社,一片繁忙景象。合作社负责人抱团取暖,分享先进经验,为小龙虾补钙补菌,改善水环境。同时,他们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实现了一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的目标。这种稻虾共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农田产出效益,还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入。

    龚鹏作为“头雁”,成立了合作社,带领周边村民一起从事稻虾养殖,他们打破传统养殖模式,进行小龙虾和水稻的交替种养,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这次回访,我住在距离村子最近的宾馆,晚上蛙叫虫鸣,村庄的静谧令人沉醉,新农人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种地变得更有奔头,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农村,留了下来。

    在稻虾共作产业的带动下,当地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合作社的小龙虾亩产达到450斤,这不仅让农民们尝到了甜头,还激发了他们继续发展稻虾产业的热情。除了经济效益,稻虾共作产业还带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小龙虾为水稻除草、松土,其排泄物为稻田增加肥力;水稻则为小龙虾提供遮阴和天然食饵。这种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

    “稻虾共作”等产业持续发展,和美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道路宽了,树多了,村庄更加生态易居。宜稞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全惊喜地发现,这几年,鸟儿多了,泥土里蚯蚓多了,晚上村里的萤火虫也多了起来。

    目前,新洲区徐古街道有专业合作社73家,创建市级示范合作社10家,主要农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5个、绿化食品认证17个,虾稻、食用菌、蓝莓、小香薯等特色农产品享誉荆楚。

    立足小农数量众多的基本农情,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坚持统分结合,广泛开展面向小农的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强国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