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再访往返于河北承德站和兴隆县站的6433/6434次绿皮火车

开往幸福的公益慢火车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郭鹏 《 民生周刊 》( 2024年05月27日   第 04 版)

    截至目前,全国铁路系统尚有81对覆盖20余个省区市的“公益性慢火车”,它们一直在用独特的方式,服务偏远地区群众出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往返于河北承德站和兴隆县站的6433/6434次绿皮火车,被群众称为致富车、幸福车。

    “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全面建成,“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主通道正在加快建设,“复兴号”列车时速达350公里,从北京西到昆明南,跨六省一市,行程近2800公里,最快10个小时可达……

    高铁时代,人们把目光更多投向“风驰电掣”的高铁,然而在广袤田野山间,铁路部门开行的公益性“慢火车”,以低廉的票价、优质的服务和“公交化”开行模式,被誉为“开往幸福的绿皮火车”,深受百姓欢迎。

    截至目前,全国铁路系统尚有81对覆盖20余个省区市的公益性“慢火车”,周而复始,年年如是,服务偏远地区群众出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由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德车务段客运乘务车间运行的,往返于承德站和兴隆县站的6433/4次绿皮火车,就是其中之一。

    早上7点15分,6433次从兴隆县站开出,10点02分到达承德站,101公里的走行里程,运行时长2小时47分钟。同样的区间,同样的走行里程,如果乘坐高铁,仅需20分钟。

    2021年8月,《民生周刊》记者曾经体验过这列“逢站必停”的公益性慢火车,见到不少沿途村镇的村民乘坐慢火车,把自家种植的瓜果蔬菜、野生山货运到承德去售卖,以赚取收入,他们把这列火车称之为致富车、生活车、幸福车……

    几年过去了,6433/6434次运行情况怎么样?列车环境与服务又有何改变呢?

    6433/6434次列车已开行了近40年,将在今年5月底更换为空调列车车体

    “兰大爷,您这两筐菜可真嫩啊?”5月17日上午9点,6433次当值列车长邹国利,一边帮87岁的村民兰义成往车厢里搬满载山野菜的箩筐,一边和老人唠着家常。

    兰义成在承德县新杖子火车站上车,56分钟后,到达承德站。由于今年的水果还未成熟,他就带着前一天采摘的两筐山野菜,坐火车到市区卖掉。

    与几年前同记者初次见面时一样,兰义成依然腰杆挺直,一身灰色的外套还是那样干净整洁。据他估算,这两筐山野菜能卖百八十元钱。然后,他再乘坐17点44分的6434次列车,从承德回到新杖子家中,往返一趟的车票,共计4元钱。“坐客车的话,来回一趟就是30块钱,快赶上我一筐菜钱了,关键是客车上还拿不了太多东西。”

    这就是兰义成较为日常的一天,也是众多沿线村民的经常。他们通常带着几十乃至上百斤的大筐果蔬上车,也因此被当地乡亲和列车员称为“大筐队”。

    兰义成种了一辈子地,几十年来始终乘坐这趟绿皮车进城卖货,就是靠着这些收入,支撑起了一大家子的生活。“有了这趟车,我们就不愁吃穿。”

    6433/6434次列车已经开行了将近40年, 2017年被国铁集团命名为“公益性慢火车”,全程经停13个车站,单程票价最高6.5元,最低票价1元,自开行以来,从未涨价。

    有媒体报道指出,目前运行的公益慢火车普遍运营亏损。但是这背后,却显示出国家对偏远地区群众的倾力支持,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民生账”。

    今年37岁的列车长邹国利,自2010年进入铁路系统工作以来,一直负责这趟慢火车。如今,他几乎认得出每一个坐车卖菜的村民!因为热情周到,村民也都亲切地喊他“小邹”。

    在邹国利看来,老乡箩筐里有时装着山货,有时装着自家产的瓜果,一趟下来卖不上太多钱,但日积月累,也就成了老乡家里重要收入来源,“它们是孩子的学费、自己的养老钱,可以说,这列慢火车承载着他们美好生活的希望。”

    提到这列公益慢火车的变化,承德车务段客运乘务车间主任齐建国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按照集团公司持续推进“公益性慢火车”空调化、集便化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旅客乘车体验的工作安排,6433/6434次列车将在今年5月底由非空调列车更换为空调列车车体。

    可能很多人无法想象,这趟慢火车至今还要靠头顶的风扇在夏天散热,冬天要靠烧煤烧锅炉取暖。对于将列车换成更舒适的空调列车,邹国利等铁路人和老乡们都充满期待。

    倾力打造高品质的“公益性慢火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据统计,2023年,6433次列车共计发送旅客5.4万人次,日均148人次;6434次列车共计发送旅客2.8万人次,日均76人次。

    邹国利说,过去由于山区闭塞、交通不便,开行之初,为沿线百姓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深受百姓的欢迎。“可是近些年,特别是随着公路快速发展,私家车迅猛增加,加上铁路不断升级,乘坐绿皮车的人数逐年减少,列车编组不断缩减,影响力也在逐渐减弱。”    

    据邹国利观察,目前经常乘坐这趟公益慢火车的,虽然也有一些游客和市民,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沿途各乡镇去市里卖农货的村民。

    兴隆县新杖子镇组宣部长牟广维介绍,当地相关部门一直在为村民们积极对接农产品销售渠道,但是由于不少村民岁数大了,家里种植面积和产量也都有限,成不了规模,“村民们就想着自己去市里卖货,能多赚点就多赚点”。

    在这种情况下,承德车务段坚持绿皮车服务不滑坡,开行不减少。特别是提出“公益性慢火车”品质提升要求后,承德车务段抓硬件提升,抓软件创新,借势抓宣传,倾力打造高品质的“公益性慢火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具体来看,客运乘务车间积极创建“绿色乡情乘务组”品牌班组,倾力打造“大筐队”的帮帮战团;针对村民携带大筐的实际情况,将车厢一侧的小座席拆除,统一改造为能够码放大筐的专用货架;列车长创建了微信群,及时向大筐队村民提供列车开行、农副产品价格浮动信息,还对沿线重点村民提供“预约”信息,妥善办理站车交接;为“大筐队”开辟绿色通道,在车门处加强村民上下车秩序维护,帮助搬运大筐等;成立“蓝马甲助力公益慢火车”青年志愿服务队,在高峰期为每节车厢配备两名随车志愿者,帮助村民抬筐、拎筐,整理货架……

    既然自家一亩三分地的产出成了这些村民重要生活来源,那么如何帮助村民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承德车务段的众多铁路人,一直在积极出谋划策。

    齐建国说,为了让这些年纪稍长的农民可以更科学高效地种地,车务段积极与承德市旅游学院、农业院校和新杖子镇政府沟通合作,计划定期利用村民乘车闲暇时间,组织农业专家对他们开展果蔬种植、病虫防害知识讲座。

    眼下,邹国利正在学习空调车的运行知识,“公益慢火车,慢的是车速,但是服务要及时、优质”。

    记者手记

    “慢火车”承载民生温度

    当我们都已经熟悉高铁出行,甚至还变着法儿地体验动卧、旅游专列的时候,全国仍有81对票价低、站站停,为乡村振兴助力的“公益性慢火车”,默默行驶在山野间。这些“慢火车”,践行着“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庄严承诺。

    年轻的邹国利,是河北省承德市至兴隆县6433/6434次“公益性慢火车”的列车长。他对记者说:“无法想象这100公里的运行区间,一旦没了这趟小慢车,沿线村民的生活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不少受访的村民都感慨:“这么多年了,这车票一直很便宜。”而这趟小慢车给众多村民带来的经济收益,却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村民的家庭主要收入,就来自这一筐筐果蔬,“有了这趟车,我们就不愁吃穿”。

    小慢车是公益性的,算不得“经济账”。

    就拿6434次列车来说,2023年共计发送旅客2.8万人次,日均76人次。邹国利说,这些旅客中,大多数都是在城里卖完了农货回家的村民。为了提供高质量列车服务,这一趟只有3节车厢的列车,共配备了7名铁路职工:1名车长、3名列车员、1名检车员、1名司机、1名副司机。

    就算这2.8万人购买的都是最高票价的票(6.5元),全年总车票收入为18.2万元,平均一天票价收入仅有498.6元。投入与产出,一目了然。

    然而,从“民生大账”上看,村民们因为这趟廉价的公益性慢火车,摆脱了贫穷,过上了好日子。2023年,兴隆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同比增长12.9%……这民生账的背后,彰显的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高铁飞速发展的今天,“公益性慢火车”已不单纯是个交通工具,更是满载浓浓温情、承载民生温度的幸福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