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京持续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更好地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让百姓住有所居安居乐业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郑智维 《 民生周刊 》( 2024年05月27日   第 04 版)

    紧扣新市民、青年、农民工租房需求,北京市增加公寓型、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同时支持长租公寓行业规范发展,加大“一张床、一间房”市场化租赁住房供给力度。

    赶上了好政策,住进了公租房,69岁的退休职工王振秀和老伴幸福感满满。

    王振秀夫妇家住燕保·郭公庄(南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郭公庄中街16号院,是北京保障房中心推出的公租房项目。

    2019年国庆节前夕,《民生周刊》记者走进他们的新家,舒适简约之风扑面而来:洁白的墙面,浅黄色的地板……虽然建筑面积只有33平方米,但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分区明确、功能齐全。

    安居梦圆的王振秀夫妇精气神焕发。老两口退而不休,在离新家不远的一个文玩市场里租了一处摊位,经营起了文玩葫芦。

    5年时光倏忽,如今老两口已年近古稀,他们在公租房里颐养天年,每天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坐在窗前感受夕阳的美好与温柔。

    从“有得住”到“住得好”,见证住房制度变革

    住进公租房6年,王振秀夫妇一点点把房子布置成他们心中理想的样子。

    家具、电器数量不多,王振秀都精心摆放整齐。老伴对葫芦情有独钟,各类大小不一的葫芦挂满屋内,寓意“福禄”。家庭的温馨与和睦,被投映在一张全家福上。

    谈及过往的居住环境,王振秀说,过去回忆总有泪,现在笑着说过去。

    “那时候因为没房,我俩结婚后,只能和婆婆、小姑子一家三口挤住在只有20多平米的平房里。”王振秀回忆说,“小小的两间平房,最多时住进去三代8口人。洗菜、做饭只能在院子里,去大街的公厕上厕所,而且要走很远……”

    从“有得住”到“住得好”,王振秀亲身感受了居住条件的改善。

    搬进新家这些年,王振秀见证了小区周边交通及配套设施的变迁:餐饮、菜市场、超市都在“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内,周边万达广场、永旺梦乐城、荟聚商场等大型商场从无到有。

    王振秀对小区周边的公共交通很是满意,“距离地铁9号线‘郭公庄站’350米,距离地铁房山线‘白盆窑站’500米,小区附近还有627、497路公交车。去哪儿都方便!”

    通过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我国各级政府致力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北京保障房中心成立于2011年6月,是北京市政府一次性注资100亿元成立的国有企业。构建符合首都实际的住房保障体系,让千万个家庭实现安居梦想,是北京保障房中心的目标定位。

    截至2023年末,北京保障房中心已累计完成投资约2000亿元,累计完成融资约1500亿元,目前在管公租房16万余套,在管保租房约1.58万套(间),代持共有产权房政府份额约4.2万套,为近30万首都居民解决了住房困难、改善了居住条件。

    公租房是北京市提供的租赁性质的保障性住房,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城镇稳定就业群体。

    王振秀入住的燕保·郭公庄家园(南区)就是北京保障房中心于2015年建成的公租房项目。整个项目建筑面积256204.55平方米,14栋楼共有房源5000套。截至2024年2月4日,项目总入住共计4703套。

    扩大保障范围,重点保障新毕业大学生等群体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大城市里70%新市民和青年人靠租房解决住的问题。

    2022年3月17日,北京印发《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方案》,计划将在“十四五”期间筹集保租房40万套,重点保障城市运行服务保障人员、新毕业大学生等群体的居住需求。

    紧扣新市民、青年、农民工租房需求,北京市增加公寓型、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同时支持长租公寓行业规范发展,加大“一张床、一间房”市场化租赁住房供给力度。

    随着住宅型、公寓型、宿舍型等多层次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格局的构建,受保障群体也在扩大。田源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

    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两年,田源如今在一家单位从事审计工作。毕业之初,他成了平乐园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的第一批租客。

    2022年12月,平乐园保障性租赁住房大学毕业生公寓试点项目开始接待三年内毕业的大学生入住。这是北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面向应届大学毕业生配租入住后,将配租对象范围扩大为近三年内毕业大学生的首批入住。

    《民生周刊》记者注意到,这个项目配租的房屋为全装修交付,卧室和客厅分区管理,客厅、餐厅、卫生间及厨房为公共区域。房间内配备冰箱、电磁炉、空调、床、沙发、书桌、衣柜、宽带网络等基本生活设施,同时配备智能门锁,可以满足青年群体对房屋居住功能的基本需求。

    除了硬件设施完善外,平乐园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还增加了部分个性化服务,首层配备共享休闲区,配有运动健身区、书吧阅读区、共享会客区、休闲娱乐区四大功能区,可以满足青年人才“吃住行娱学”等需求。5月13日,记者到访之时,田源正在燕保·平乐园家园的书吧阅读区复习,为即将到来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做准备。

    相较于市场化的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相对便宜,这是吸引年轻人入住的原因。为减少支出,田源租住了一套两居室中的一间。

    谈及当时选择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原因,田源坦言,房租水平、小区环境、交通便捷度是其考虑的主要方面。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短,田源暂未考虑买房,“现阶段先租房住”。

    持续建设,满足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北京友谊医院顺义院区保障房项目位于顺义区后沙峪镇安富街北侧,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目前已进入施工收尾阶段。

    这一项目于2021年4月启动基础结构施工。在施工现场,《民生周刊》记者看到,14栋崭新的高层住宅楼已经拔地而起,工人师傅们正在进行室内装饰装修的施工作业。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实施过程中,全面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剪力墙结构,地上结构、室内装修等环节大量应用装配式构件,项目整体装配率超过90%,不仅大幅减少施工过程所产生的建筑垃圾,还可进一步提升建造速度。

    预计到今年6月,该项目整体工程将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届时可提供保障性房源3753套。“距离北京友谊医院顺义院区直线距离不超过1公里,保障房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服务周边就业人群,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居住场所。”项目负责人说。

    北京友谊医院顺义院区保障房项目是北京在建保障性住房的一个缩影。5月11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2024年北京市住房发展年度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持续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计划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间)。

    住房承载着百姓对家的憧憬。通过全力推动各项计划任务完成,保障房将更好地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根据计划,北京市今年将保持住房用地供应总量稳定,安排各类住房用地1060公顷。其中,计划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460公顷,包括配租型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用地200公顷,积极引导保障性住房用地向重点功能区、轨道站点周边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