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既是民生实事,也是“国之大者”

《 民生周刊 》( 2024年05月27日   第 04 版)

    参加工作十几年来,我曾多次围绕保障性住房话题开展调研采访,记录了一个个家庭居住条件改善的故事:

    “爱人患病,儿子尚未结婚,徐州居民崔绍武一家住进了经济适用房。如果没有保障房政策,受经济条件所限的他不敢奢望买房。”

    “在公司办理好入职手续后,大学生钟凌凌就带着公司开具的工作证明到人才公寓申请办理了入住。”

    “农民工出身的李承霞,先是租住了十几年城中村的民房,又住了近5年公租房,终于在2020年住上了自己购买的商品房。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后,她呼吁,加快推进农民工保障性住房建设。”

    ……

    居者有其屋,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正是“一套房”或“一张床”温暖了他们,让人们对所在城市有了归属感,对未来生活增添了安全感。

    保障房既是民生实事,也是“国之大者”。

    从棚户区改造,到公租房实现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应保尽保,再到越来越多的新市民申请到小户型、低租金的政策性租赁住房……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进,成效显著。以北京市为例,截至2023年末,北京保障房中心在管公租房16万余套,在管保租房约1.58万套(间),代持共有产权房政府份额约4.2万套,为近30万首都居民解决了住房困难、改善了居住条件。

    对于住房市场的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为实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中央及各地政府致力于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越来越多的土地、资金等资源向保障房领域倾斜。

    要让人们融入一个城市、喜爱一个城市,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作为兜底保障的保障房,是中低收入群体愿意留在城市打拼、得以安居乐业的关键因素,很多人因为一个“家”爱上一座城。

    保障房建设关乎民生福祉与经济社会发展,彰显着城市民生温度和发展热度。随着住房保障供应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房将不断增多,助力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现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