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新时代以来,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郑旭 《 民生周刊 》( 2024年05月27日   第 04 版)

    中国式现代化是造福人民的现代化,人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情怀,始终如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迎着众人期待的目光,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锚定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葆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确保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时代中国正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发展思想,也是贯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条主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共享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概括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扶贫,我花的精力最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各地考察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常常是一项重要内容。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总书记想多看看真正的贫困村,了解乡亲们的生活状况。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在这次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精准扶贫”,成为脱贫攻坚实践的行动指南。

    “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2013年至2021年的8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面对面同贫困群众聊家常、算细账,亲身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

    今年3月18日,春雨绵绵,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的第一站,来到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世界又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代青年学子正当其时。在这个时候,我们更有责任共同把教育办好、把学生培养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谆谆教诲,殷殷嘱托,一以贯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印发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历史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91.78万人。

    “要把稳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要把稳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就业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南到北,从春到冬,在偏远山村、企业高校、基层社区的调研中,在与大学生、农民工、科技人员、快递小哥的交谈中,习近平总书记察民情、访民意、问民需,部署各地区各部门优先做好百姓就业这篇大文章。

    新时代以来,我国就业规模显著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成为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

    “安居”是“乐业”之本。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惦念的大事要事。

    2014年1月26日,农历马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处于产业转型当中的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

    时年74岁的郭永财在林业局工作了30年,一家6口人住在38平方米的简陋平房里。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他家,察地窖、摸火墙、坐炕头,详细了解一家人的生活。听说这片棚户区已列入棚改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希望郭家住房条件尽快改善,日子越过越好。

    当年6月,郭永财一家喜迁新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深入棚户区看望困难群众,还走访大山深处的民居、城市胡同、原生态古寨,倾听百姓们关于居住环境改善的愿望,一起规划美好的生活图景,躬身推进“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庄严承诺。

    “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病有所医,是基层百姓最基本、最朴素的需求。

    山河为证,人民至上。从河北革命老区,到“贫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再到宁夏泾源老乡家里,基层百姓健康有没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政策供给、健全机构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助力农村卫生事业取得了积极成效和进展,实现了县级、乡镇级、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202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同福建省福州市社会福利院视频连线时指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

    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有2.67亿,占总人口的18.9%。养老既是人生大事、家中要事,也是社会大事、国之大者,涉及亿万家庭幸福和百姓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规划部署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指出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中国式现代化是造福人民的现代化,人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

    回首过往奋斗路,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起拼出来、干出来的。眺望前行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