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四川省内江市让有限水资源承载高质量发展

拧紧“节水阀” 破解水资源困境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郭鹏 《 民生周刊 》( 2024年05月13日   第 02 版)

    科学配置河湖水资源,用好城市再生水这一“稳定第二水源”,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加雨水资源利用……内江市综合施策,系统长远解决城市水资源困境。

    内江,古称中江,因沱江环绕境内,至隋代改称内江。

    如今,长江一级支流沱江依然从内江市穿城而过,过境水丰富。尽管如此,内江的水生态环境却十分脆弱,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全国108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全市多年人均水资源量483立方米,仅为全国的25%和四川省的16%,水环境质量在四川省排名长期靠后。

    如何拧紧“节水阀”,让有限的水资源承载起内江的高质量发展?内江市住建局副局长朱宇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内江近年来结合“四水共治”多举措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促进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资源节约利用取得成效,节水意识深入人心。

    2023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命名第十一批(2022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的公告》,内江位列其中,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该批公告名单的城市。

    曾经的黑臭水体成为标志性水域景观

    在内江市境内,沱江流经资中、东兴及市中区,自古就是市内水路运输要道,有“万斛之舟行若风”之盛景。那么,内江为何缺水?

    朱宇介绍,内江无大型水库和大中型引水工程,水资源调蓄能力不足,过境水大多以洪水方式排走,难以有效利用,有些区域离沱江较远,用水主要依靠本地径流,远水难解近渴。因此,对于内江来说,节水十分必要。谈及节水工作成效,内江市住建局城建科科长陈洁首先向记者说起了谢家河的变化。

    谢家河,起源于内江市东兴区的一个水库,在流经东兴区部分城区后流入沱江。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管网配套设施不完善及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水库等原因,谢家河成为黑臭水体,并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点名”。

    如今,这里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已经成为内江市区最具标志性水域景观,也是市民休憩游玩之地。

    谢家河的变化,与节水工作有何关系?在谢家河沿岸,有一座小型人工瀑布顺着巨石倾泻而下,瀑布周边环境清幽,引来人们到此赏景拍照。陈洁说,瀑布出水口就是再生水厂的排水口,正是从这里淌出的汩汩清水,让谢家河水质发生了质变。

    再生水厂在哪儿?“就在旁边!”可是,记者环顾四周,并未见到污水处理厂的相关设施。陈洁带着记者沿人工瀑布向上走了一二百米,来到谢家河海绵公园。

    称为海绵公园,是因为该公园景观设计充分结合了海绵城市理念,人行步道均采用透水铺装,可以最大限度地蓄滞和净化雨水。

    从海绵公园一处斜坡向下行走,绿地之下就是内江首个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谢家河再生水厂。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在海绵公园遛弯的当地市民,他们都对这个“隐藏”在地下的污水处理厂浑然不知。

    城区已建成4座再生水利用设施,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进入谢家河再生水厂,沉淀池、厌氧池、活性砂滤池、反硝化生物滤池等配套设施一样不少,却闻不到怪味臭味,这也是众多当地市民察觉不到水厂存在的一大因素。

    谢家河再生水厂工程技术部副经理宋忱馨介绍,常规的污水处理厂大多是开放式,味道刺鼻,影响附近居民生活。“这个是高标准建设的处理厂,不过在建设之初,并不顺利。”宋忱馨说,得知要建一个污水处理厂,担心污染环境、产生气味,周边居民意见不小。

    为赢得居民支持,当地做了大量工作,不仅组织市民代表“走出去”参观,还向市民介绍污水处理先进的工艺流程,展示“地上公园+地下水厂”的设计效果。

    在谢家河再生水厂生产调度中心,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智慧运营管控平台,实时监控、远程控制不同点位的污水处理设施,并通过线上巡检数据分析水质参数,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的高效稳定运行。

    在朱宇看来,除了先进的设备和处理工艺,谢家河再生水厂的最大亮点,是它建在了城市中心。

    朱宇告诉记者,在此之前,附近的生活污水直排谢家河,后来,经过管道收集至内江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但随着附近住宅楼增多,第一污水处理厂面临超负荷运行困境。

    在城市中心建设小型再生水厂,可以收纳周边的生活污水,缓解第一污水处理厂的压力,还可以将再生水就近利用,既可以回补到谢家河,也可以用于体育中心、文化馆等公共建筑的厕所用水、城市街道路面冲洗、海绵公园绿地浇灌等,一举多得。

    2021年7月,谢家河再生水厂正式投用,目前最大处理能力可达3万立方米/日。朱宇算了一笔账:用于绿地浇洒、街道冲洗、公建冲厕、消防和建筑施工等方面的再生水,已累计产生经济价值约1500万元。

    记者采访期间,在海绵公园公厕背面,有一辆绿化洒水车正在取水。驾驶员王涛负责周边道路地面清洗工作,目前,他每天都到谢家河再生水厂取3车再生水,每车满载时有10吨左右。

    据《内江日报》报道,谢家河再生水厂处理的再生水,1/3作为生态补水回补谢家河,最后汇入内江的母亲河沱江。

    谢家河的变化,仅仅是内江城区节水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内江城区的4座再生水利用设施,对谢家河、益民溪等沱江支流河道的生态补水量,占再生水利用总量的56.5%。

    谈及下一步工作方向,朱宇表示,内江将建立再生水管网与道路、公园、公共建筑等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使用的“三同步”制度,确保2025年内江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达37%。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对400万内江人来说,再生水利用意义重大。”朱宇说。

    坚持系统治理,持续高效推进城市节水工作

    除了再生水厂,内江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离不开节水单位、节水社区、节水工厂等强健的节水“细胞”。

    记者从内江市水利局了解到,内江已经累计建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3个、节水型机关178个、节水型高校4所、节水型企业25个、节水型小区48个、节水型中小学37所,其中,节水型高校和市级节水型机关建成率达100%,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建成率达60%,节水型中小学建成率达20%。

    在内江市税务局食堂,记者看到了一款食品净化机,厨房师傅正利用该机器清洗备用的瓜果蔬菜,通过该设备,食材清洗用水可以节约50%以上。该局还设置净化装置,对净化后的生活用水进行回收利用,还升级改造了一套雨水收集自动喷灌系统,对近6300平方米的草坪、绿植实行自动喷灌。

    作为省级节水企业,四川明泰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8月实施节水改造,回用生产废水39000立方米,平均每月节水4500立方米;改造中水回用约4000立方米/年,可为企业减少水费支出21.35万元……

    记者了解到,针对节水工作,内江市住建局在2016年就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内江市中心城区水系统综合规划》,提出要以提升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为基础,着力将内江打造成为“水安全保障有力、水资源持续利用、水环境健康优美、水文化特色彰显”的城市。

    这一规划还提出,内江要从缺水城市向水资源综合利用示范性城市跨越式转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系统,实现城市“水”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互动。

    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总工程师唐川东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内江市人均水资源匮乏,近些年城市发展受水资源约束明显,如何破解“水”困局成为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难题。科学配置区域河湖水资源,用好城市再生水这一“稳定第二水源”,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加雨水资源利用……内江市综合施策、多措并举,系统长远解决城市水资源困境。

    朱宇表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一员,内江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这对于内江未来的用地匹配、规划空间、人口聚集、产业布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内江将持续高效推进城市节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