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机场自运行以来,年均每旅客水耗低于30升,仅为中国民用航空局“十四五”水耗指标要求的50%,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伸手,感应,出水,洗手,水流停止——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旅客体验这一套“丝滑”的用水流程背后,藏着机场对全程节水的精细管控。
“水龙头出水,有直筒式的一股水,也有花洒式的喷水,这些细微差别,背后都是值得研究的节水手段。”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科技部总经理王路兵介绍,大兴机场在洗手台、饮水处等场所全部选用非接触式自动关闭、延时自闭节水器具,卫生间采用感应式冲洗阀等,航站楼等重点区域全部采用Ⅰ级节水器具,全场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
王路兵还向《民生周刊》记者透露了一组数字:“大兴机场自运行以来,年均每旅客水耗低于30升,仅为中国民用航空局‘十四五’水耗指标要求的50%,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今年3月,2023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发布,大兴机场“开源节流引领全国绿色机场建设”入选,颁奖词写道:“大兴机场引领全国绿色机场建设,为全球空港节水树立标杆。”
机场多是高耗水大户,而大兴机场能变身“节水标杆”,做对了什么?
“海绵机场”有个“神奇花园”
波光粼粼,草木青葱,大兴机场旁的兴旺公园绿意正浓,公园里的景观湖与大兴机场的节水方案息息相关。
“我们景观湖里的水,主要来自雨水,旱季利用再生水补水。湖里蓄积的水还可以用来浇灌绿地、喷洒道路,不但能调节机场内的小气候,还形成了人、水、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态环境。”王路兵说。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大兴机场可调蓄容积超300万立方米,王路兵说:“一般降雨我们不需要外排,自己就能慢慢消化掉。”
大兴机场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6个雨水收集处理技术手段,实现了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构建了“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四位一体的水系统,真正成为“海绵机场”。
大兴机场目前占地面积约27平方公里,被划分为140个地块,这些地块就像一个个小海绵,各种海绵工程星罗棋布,分别设置了透水砖、下沉绿地和各类储水设施,方便雨水加速渗透。当各个地块的雨水渗透达到饱和时,多余的雨水将向机场内的七大排水分区汇集,通过滞水塘、调蓄池等设施,最终排向河湖水系中。
大兴机场对全程节水的精细管控还体现在更多细节中。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科技部科技管理业务经理康春华介绍,在大兴机场航站楼的楼顶,两座雨水调蓄设施容量达6000立方米,雨水经处理达标后用作空调循环冷却水使用。针对空调运行中产生的大量冷凝水,机场专门设置了50套冷凝水回收装置,每套每小时可回收凝结水1.5立方米,日最大回收量达到840立方米。处理后的冷凝水,作为热网等系统补水循环使用。航站楼内花草浇灌,航站楼外绿地灌溉,全部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设施,实现了智能控制灌溉。
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
机场的污水来源复杂,主要有生活污水、清洗油污水及除冰废液等三种。
在大兴机场,生活污水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实现污水深度处理;针对清洗油污水,建成了油污处理系统,有效处理油污水;针对除冰废液,构建了国内首家机场除冰液再生处理系统。
“大兴机场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除冰废液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我们提前埋好了管道,设置了专用的除冰坪,设计好了作业流程。”康春华说。
飞机除冰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冷知识”,但却是冬季飞机安全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环节。
飞机起飞依靠的是机翼在空气中相对运动形成的升力,而在降雪天气下,飞机机体表面某些部位可能出现积雪或积冰,这会破坏空气绕过翼面的平滑流动,影响飞机的气动性能,使飞机升力减小、阻力增大,进而增加飞机的控制难度。
“此外,机翼上安装有一些活动部件,用于在起飞、降落和飞行期间调整飞行姿态,如果出现结冰导致活动受阻,将严重威胁航空器的飞行安全。飞机除冰,是冰雪天气下保障航班安全运行的重要步骤。”康春华说。
康春华解释,飞机使用的除冰液主要由有机物构成,废液中有机物含量高,化学耗氧量(COD)相当于生活污水的上千倍,如果不经处理就排入外界,会消耗河湖内的氧气,导致水生物的死亡和水质变臭。
“一般来说,机场的除冰是‘上门服务’,哪架飞机要起飞了,专门的除冰车就开过去处理,在机身、机翼上喷一喷。在大兴机场,这个环节变成了‘进店服务’,飞机在我们固定的专用除冰坪接受除冰,除冰废液可以全部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变废为宝。”康春华说。
作为我国民航行业首个除冰废液处理及再生创新示范项目,大兴机场不仅实现了除冰废液100%回收,更进一步实现了除冰废液回收利用全链条的绿色作业。
整个大兴机场实现了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处理后的再生水用于道路浇洒、绿地灌溉、办公楼冲厕、供暖系统及空调冷却塔补水等多种用途。年产生中水量达200万立方米,污水再生回收利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康春华说。
“节水是解决首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
“大兴机场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定位为‘海绵机场’,无论是蓄水设施的设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是污水的处理,都是节水的典型。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地的朋友来到北京,一到机场,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我们这个城市的节水文化。”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张欣欣介绍。
大兴机场是时代新国门,是北京的“名片”,具有自我节水文化认同和自觉的同时,也拥有依托世界窗口的特色与优势,能够发挥节水宣传主阵地和示范者的作用,将节水理念、技术和意识传递到世界各地。
“北京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节水是解决首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张欣欣说。
近年来,北京市从多个方面采取节水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出台节水地方法规。202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北京市节水条例》,从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和非常规水利用等维度,初步建立全过程、全行业、全社会“三全”节水体系;
二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了主管市领导任召集人的首都节水联席会议制度,解决全市节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全面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三是建立节水标准体系。统筹落实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体系建设要求,完成百项节水标准规范提升工程,目前已累计发布节水标准91项;
四是扩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新建成清河三期、槐房、肖家河等一批再生水厂,北京市再生水管线已达2000余公里,再生水厂和管网供应系统已形成。近年来北京市加大再生水在环卫绿化行业的使用,目前已实现2000万平方米园林绿化再生水替代。
“自2014年12月南水北调正式通水以来,在北京市GDP增长60.93%、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增长37.83%的情况下,全市用水总量仍持续保持在4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生产生活用水量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张欣欣介绍。
近10年,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2.5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15.59%。
“为了践行‘以水定城’原则,在城市建设方面,北京制定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新建楼宇在设计之初,就会考虑到节水要求,比如说安装节水器具和建设再生水管线;在城市运行方面,充分利用再生水,比如目前的城市环卫绿化,有1/3的水是再生水;在生产领域,目前也进一步提升了节水的相关指标,比如说对生产设备进行节水改造,让水发挥它的最大效益,用少量的水创造更大的价值。”张欣欣说。
目前,北京市节水进机关、进部队、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庄、进家庭的“七进”宣传举措已经开始实践,提升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推动各行业节水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